蓝田金山考
人所共知,金山曾为蓝田建制镇,东与渭南市大王乡相连,南和三官庙镇、厚镇相邻,西与三里镇、临潼区穆寨街道相接,北与临潼区小金街道相。
金山镇2010年设立,2015年被撤销并入三官庙镇。
在此之前,金山镇民国时期为金山镇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设立过金山乡、金山公社等,管辖区域也多次调整,但政府驻地一直设在金山村。
金山村处于横岭地带。横岭东接倒虎山,西北接骊山,中间高处有玉女冢,东北有土阜称为南疙瘩,为横岭最高点,被称为金山。金山村在金山东北,海拔低于金山。当地人说,想死的厚镇,猛到的金山。其意就是站在金山上,即可望见金山村,再走上约一公里,很快就到了。
金山村有集市,民国时也被称为金山镇。不过这时的金山镇并不是行政建制,只是个市镇,等同于金山街。
金山市镇形成于晚清到民国时期。记事止于同治十二年的光绪《蓝田县志》尚无金山镇的记录,只有一个名为“大金山”的村子,属于玉山乡骊阳里。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蓝田民国续志》,金山才出现在市镇的序列里。因此,金山市镇只能形成于光绪到民国年间。
同蓝田的大金山相对应,北边临潼也有一个金山和金山村,被称为小金山,地处骊山东部北麓浅山地带。临潼人将两个金山分别称为前山和后山,小金山为前山,大金山为后山。
金山名称的来历,在蓝田和临潼说法各有不同。
蓝田金山一带,有个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说法,这其实是有故事的。传说很久以前,金山有个逃荒而来的小伙叫王小二,勤劳能干,开荒种地,一天,用镢头打开了地下大门,发现里面闪着金光。有个金碾子,金毛驴拉着碾子,磨出来的都是金粒。原来锄头是打开地下金山的钥匙。王小二从中带回来很多金粒子,回家后就坐吃山空,不再劳动,将锄头丢的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再也不能重返金山,直到饿死。
临潼人的说法则不同。小金山地处山地丘陵区,境内有樊河,发源于东岳乡上宋村。古时此河常浪出金子,所以得名金山。
对照一下两种说法,明显可以看出,蓝田的金子是“虚金”,是一种想象。临潼的金子是“实金”,是一种实际活动。
东汉卫宏撰的《汉旧仪》说:“骊山其阴多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这个说法也被以后的《水经注》所引用。正因为此,骊山也被称为金山,以前也挖过金矿。而横岭属于骊山向东的余脉,被称为大金山的南疙瘩属于横岭的最高点。小金山则属于北麓浅山地带,属于横岭之阴。从这个角度说,临潼的说法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从人类的居住规律来说,最先居住的就是离水有一定距离的半原地带,然后迁移到岭区。这同临潼的金山称为前山,蓝田的金山称为后山是一致的。这说明,临潼的金山出现得早,蓝田的金山名称出现得晚。当人们后来搬到南疙瘩一带时,也随临潼的金山将此地取名金山。后来为了加以区别,就出现了大金山和小金山的不同名称。
总之,蓝田的金山实际并不产金,才会出现王小二之类的想象性的传说。
实际上,就蓝田而言,最早的金山并不在横岭,而是在辋峪口外的天马山或者说蒉山。
雍正县志记载说,“金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昔皇帝首相风后逐蚩尤有功,后世封为金山神,土人德之,立祠于此祀焉。”
但是,宋代的《长安志》却记载说:“金山在县南一十里。”县南十里,就在辋峪口一带。所以为《长安志》作注的毕沅就认为蓝田县志的记载是不对的。
牛兆濂的《蓝田民国续志》拨乱反正,“天马山一曰金山,一名篑山,县南十里……金山神庙在县南十里辋峪口金山之前。旧图经曰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盖风后之祠。”在金山条里,陈述了横岭的金山以后,指出“宋金山即今之天马山。”
证明金山最早指天马山或者蒉山的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宋代罗泌撰的《路史》,他在卷十的《后纪一·禅通纪·太昊纪上》中说,“黄帝应代有风后为之相,因八卦设九宫,以安营垒,次定万民之竁。黄帝灭蚩尤,徽猷本于后尤,北复以其轻剿,其余与辋谷。人赖其利,遂世祀之,是为金山之神。”这里明确指出,金山在辋谷附近。同时蓝田有尤风岭,在县南三十里,长约十五里,离天马山不远,天马山属于尤风岭向东北延伸的分支。
《长安志》成书于11世纪,约于1076年前后。《路史》成书于12世纪,大约1170年左右。这说明,《长安志》虽然简略,但在其成书时,蓝田当地就有黄帝在辋峪口灭蚩尤人众的传说了。
回顾历史,天马山称为金山,应该早于宋代。牛志"天马山"条中所提的旧图经,最早产生于隋唐。同时我们从王维《金屑泉》一诗也能找到某些踪迹。
唐代王维隐居辋川,在《金屑泉》里说: “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据周仲民老师说,金屑泉在辋川见底河,安沟内,此沟产金砂即金屑。这里金屑也不一定是真正的金末,也可能是黄金般的粉末、碎末,小颗粒等,分布在泉水底再加上苔色点缀,阳光之下,波纹荡漾,侧观可以产生金屑的观感。
王维在未出仕之前,曾隐于终南山修道,他在《过太乙观贾生房》中说,“昔余栖遁日,之子烟霞邻。共携松叶酒,俱篸竹皮巾。攀林遍岩洞,采药无冬春。谬以道门子,征为骖御臣。常恐丹液就,先我紫阳宾。”考虑到这一点,王维的《金屑泉》还应该有道教的炼丹抟丸之意。《抱扑子·内篇》中记载:“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古代的方士常用金屑,矿物抟炼制作金丹,传闻可以使人长寿。葛洪等人进山作炉炼丹。陶弘景隐居茅山,梁武帝还带着金屑、朱砂、雄黄等物去礼聘。正因为如此,王维说,“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
但更重要的是,王维崇佛。这首诗还带有佛理的成分。佛教认为,金屑是佛经中的片言只语,佛法中的一知半解。而金山则指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金山,用来譬喻佛身。金屑泉金波荡漾,缕缕光彩,正如金山之一屑。如果联系到天马山也叫金山,王维将泉水称为金屑泉,不正是同金山对应吗?
后来,大金山仿照小金山,也建了神庙。就是金山之神庙。《临潼县志》称:“马额山,赵统诗注骊山东首即小金山,为金庙即金山庙,北折为马额山,有元初七真马丹阳洞,故此地震没圮。”既然小金山有庙,大金山既有金山之名,也应该有庙。于是就根据风后辅助皇帝灭蚩尤的传说,将金山之神庙建在了横岭金山村。金山祠三间两进庙宇,庙里有风神雕塑及黄帝战蚩尤故事雕塑,三月三的庙会。这个金山祠,最早时间不超过明清之际。明嘉靖 《陕西通志》 (《马志》)还维持的是《长安志》和《路史》的说法。康熙《陕西通志》(贾志》记载蓝田县城有风后祠。清代雍正《陕西通志》和《蓝田县志》中,金山出现了金山之庙的记录。据《大清一统志》,当时的蓝田县有四所风后祠。
据老人们回忆,金山村金山神庙的具体地址在金山供销社南边,庙宇高大宏伟,高达两层楼,青砖蓝瓦、青石台阶,庙后有白色长条石。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金山供销社搞基建时将庙拆除,金山之神也就被人们慢慢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