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烧高香的信徒没有出路文/舟自横渡
那些箪食壶浆的人
那些箪食壶浆的人的
后代
乐此不彼
把菩萨请进了庙堂
开光之后
菩萨以清净的理由
驱赶了他们
吴仲友读诗:
香灰里的精神暴政
舟自横渡的《不烧高香的信徒没有出路》以冷峻的手术刀剖开信仰的皮下组织,在香火缭绕的庙堂深处,暴露出精神暴力与集体无意识共谋的创口。当菩萨金身被信徒的虔诚供奉异化为权力图腾,古老的宗教仪式便演变为一场自我吞噬的狂欢。
"箪食壶浆"的复沓吟诵如招魂的咒语,将农耕文明基因中的献祭冲动层层叠加。这个源自《孟子》的典故在当代语境中发生诡异嬗变:昔日迎接王师的箪食壶浆,蜕变为向虚空神祇供奉的集体癔症。代际传递的"乐此不疲"恰似文化基因的强制表达,暴露出信仰传承中隐秘的暴力循环——子辈的香火不是自由选择,而是被父辈的集体记忆绑架的宿命。
开光仪式在此成为极具反讽意味的权力交接现场。当菩萨在人类的仪式中完成"神性认证",即刻启动对造神者的驱逐程序。这充满存在主义荒诞的图景,揭示出宗教异化的终极悖论:人造的神像在获得神格化瞬间,必然要与人类保持神圣距离以确证自身权威。所谓"清净理由",实则是权力机制精心编织的合法性外衣。
诗中隐含着尖锐的现代性批判:当代寺庙经济将信仰量化为高香尺寸与功德箱厚度,精神救赎被异化为门票制度。那些拒绝购买"高香通行证"的信徒,在消费主义神殿前自然沦为不合时宜的异端。菩萨金身反射的已非慈悲之光,而是资本与权力共谋的冷金属光泽。
全诗构成精密的镜像迷宫:信徒造神,神驱信徒;庙堂收容信仰,信仰放逐肉身。这种自我指涉的循环结构,恰似德里达所言"中心的空缺"—当我们以为靠近信仰核心时,实则正在被系统性放逐。那些飘散在庙宇檐角的香灰,终将成为所有信徒的骨灰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