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德:情系西厢五十载,文化使者谱华章
(山西电视台记者专访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
(运城地区电视台记者专访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
(永济市电视台记者专访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
(一)
雷建德作为《西厢记》研究的权威学者、专业作家和文化传播者,五十多年来以“一生专注一事”的精神,将古典《西厢记》的爱情文化价值推向世界,其贡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是学术研究与创作成果
雷建德自17岁接触《西厢记》后,便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深耕。他不仅系统整理、再创作了《西厢记》相关文献,还出版了涵盖多种形式的“西厢记十二部曲”,包括《西厢轶事·民间传说》《西厢记·电视故事剧》《白话西厢记·章回小说》《西厢记·民族交响叙事曲》《普救寺与西厢记·央视旅游风光片》等,填补了国内外《西厢记》珍品集锦的空白。此外,他撰写的论文《〈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将中西爱情经典进行跨文化对比,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二是国际传播与文化外交
雷建德足迹遍布世界59个国家,探访海外图书馆、博物馆、爱情圣地,考察《西厢记》在各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评价,并将个人相关著作和集锦珍品图文捐赠至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法国、英国等地的机构馆藏,推动中国古典文化走向世界。例如,他在新西兰奥克兰策划的《西厢记古今中外珍品集锦》展览,展出来自美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的收藏珍贵文物的彩图,引发国际媒体广泛关注。2024年,他更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先后三次展示《西厢记》文化,进一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三是数字化创新与资源共享
2013年,雷建德创建了全国首个“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包含10个展厅、近9000件展品,涵盖古籍、书画、影视等多种形式,通过虚拟现实(VR)等技术实现全球用户随时访问,累计吸引19国网友参与互动。该平台不仅打破时空限制,还推动了《西厢记》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被时任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太阳评价为“还网友七百年”的文化传承创新之举。
四是社会荣誉与文化使命
雷建德因其卓越贡献,先后获评“永济市十大新乡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大使”等称号,并被聘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CCTV《艺术名家》栏目客座教授。2024年,他受聘为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强国丰碑》栏目艺术顾问,致力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五是未来愿景与实践
雷建德计划继续推动《西厢记》与西方爱情故事的对比研究,并力促山西普救寺(《西厢记》故事发源地)列入“世界第八大爱情圣地”。他还计划开发《西厢记》主题文创产品(如情侣表、订婚戒指、床上用品等),通过文化产业扩大经典IP的现代生命力。
雷建德以“年少看西厢,年老品西厢”的执着,构建了从学术研究到国际传播、从数字化创新到文化产业的完整链条。他的工作不仅让《西厢记》这一古典文学焕发新生,更通过跨文化对话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认同,堪称“西厢文化使者”的典范。
(二)
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中,《西厢记》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浪漫的爱情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而在当代,有这样一位文化学者,他用五十多年的时光,倾尽心力,将自己的满腔热忱都倾注在《西厢记》的研究、收集与传播上,他就是雷建德。
雷建德与《西厢记》的缘分,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高中毕业的他响应号召,返回永济市蒲州村插队。村子附近那座紧闭寺门的普救寺,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经过不断观察和打听,他惊喜地发现,这里正是张生和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也是作为医生的父亲所钟爱的蒲州梆子《西厢记》的发源地 。从此,一颗热爱《西厢记》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从那时起,搜集与《西厢记》有关的一切,成了雷建德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无论是有趣的民间传说,还是珍贵的历史记载,他都如获至宝,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为日后的研究积累素材。插队结束后,他在普救寺附近的变电站工作,工作之余,便深入当地百姓之中,挖掘那些口口相传的生动故事,不断丰富着自己再创作的素材库。
20世纪80年代初,在普救寺的三大士佛洞内,雷建德完成了《西厢轶事》的初稿。这部作品文白结合,融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西厢记》的精彩唱段,是对《西厢记》的有力补充与丰富。先在《运城报》《山西妇女报》《山西民间故事》等报刊陆续发表,1988年7月,结集成册的《西厢轶事》在西安出版发行,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关注。
此后,雷建德对《西厢记》的研究愈发深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他推出的“西厢记十二部曲”,涵盖记录传说和故事的《西厢轶事》、电视文学剧本《西厢记》、章回小说《白话西厢记》、连环画《西厢轶事》、电视旅游风光片《西厢记与普救寺》、民族交响叙事曲《西厢记》等多个领域,在《西厢记》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雷西厢”。
在研究过程中,雷建德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不唯书、不唯古”。他通过细致考证,纠正了前人的诸多误解。例如,原著唱词中的枫叶,经他考证,蒲州当地并无枫树,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才是深秋火红景致的来源,所以应为“柿叶”,这类纠正多达十几处。同时,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他还大胆创新,为作品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为展现相国崔夫人的尊贵,他为其增添贴身丫鬟彩珠;为凸显张生的才华,特意设置寺中和尚出题,张生与他们酬韵的情节。他还对故事结局进行了再创作,淡化元稹原著《莺莺传》中“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色彩,赋予人物浪漫主义色彩,让崔张二人拥有更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大圆满”结局。
雷建德并不满足于国内的研究,为了让《西厢记》走向世界,他先后奔赴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59个国家,探寻考察国外大百科全书对《西厢记》的评价。他惊喜地发现,《西厢记》在国外文化圈同样备受推崇,《美国大百科全书》《法国大百科全书》等都对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元曲中篇幅最长的浪漫主义杰作,全剧呈现出罕见的美。
怀着让更多人了解《西厢记》的使命感,雷建德采用“互联网 + 西厢”思维,先后建立“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元宇宙数字西厢记纪念馆”。这座虚拟展览馆设有10个展厅,近9000件展品,通过系列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及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卡通动漫等形式,多角度呈现《西厢记》相关珍品。只要在网上轻点或扫描包含“LX”二维码的图标,国内外网友便能全方位感受“西厢爱情”的虚拟世界,极大地推动了《西厢记》文化的数字化和优秀资源共享化。
近年来,雷建德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2023年,为庆祝中国和新西兰建交50周年,《西厢记古今中外珍品集锦》在有着“世界风帆之都”美誉的奥克兰展出,海外展品有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系列画选《风月秋声——西厢记》、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仇英款西厢记图”等;古代展品有元代《西厢记》书法残片图片、明李日华《西厢记》插图等,有关《西厢记》的石雕、木雕、砖雕、动漫等也纷纷亮相 ,展览促进了中国《西厢记》优秀资源共享,使西厢文化传播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互动性于一体。次年,在第二届新西兰画派艺术联盟艺术季开幕式暨2023年新西兰愿景汉字发布仪式活动上,“王西厢手书真迹”彩图惊艳亮相,这部珍贵的《西厢记》手稿共有二十二折,比现存版本多出两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雷建德还受邀举办讲座《西厢记轶闻趣事》,围绕《西厢记》的来龙去脉、名家大师和《西厢记》、民存馆藏与《西厢记》、海外传播与《西厢记》《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纵横向比较等方面展开深入论述,为人们还原了一个立体、全方位的《西厢记》。这三项活动,被业界称为雷建德研究创作传播西厢文化的新“三部曲”,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数十万人关注并阅读相关报道,新西兰《先驱报》、中国新闻社、华人头条、《中国日报》《中国城市报》《光明日报》等近百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让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年新年期间,雷建德凭借对《西厢记》的卓越贡献,正式入选英国麦克米伦的《世界里的中国》画册,该画册已被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图书馆永久珍藏。此次入选,雷·西厢工作室精心集锦众多珍品,包括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藏“仇英款西厢记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费丹旭—风月秋声西厢记画册”等,再次让《西厢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不仅如此,雷建德还三次将《西厢记》带到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珍品及其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学者雷建德彩图视频,亮相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幕上,吸引了无数目光,将《西厢记》的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雷建德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被聘为普救寺文化顾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 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大使、理事,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客座教授等。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欧洲时报》《中荷商报》、新西兰《先驱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闻日报》等27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
五十多年来,雷建德甘当西厢爱情文化使者,他编著出版的《西厢记》系列著作(画册)达五十册,填补了国内外《西厢记》珍品集锦展示传播的诸多空白,开启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研究、欣赏、传播《西厢记》的新时代。如今,他依然奔波在传播西厢文化的道路上,计划深入研究对比《西厢记》古典爱情故事与西方爱情故事,力推家乡普救寺景区进入世界第八大爱情圣地之列。在他心中,《西厢记》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是民族的情感标识,他愿用一生,让这颗中华文化的明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
(三)
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西厢记》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而有这样一位执着的守护者——著名文化学者雷建德,他用五十多年的时光,尽心竭力地收集、创作、传播《西厢记》珍品,让这一经典在岁月长河中愈发闪耀。
雷建德与《西厢记》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的惊鸿一瞥。那是在身为文化馆长姑父的书斋里,他偶然翻开一本泛黄的《西厢记》抄本,书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如同一束光,瞬间照亮了他的心灵。从那以后,探寻《西厢记》的奥秘便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20世纪七80年代,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寻找《西厢记》相关珍品更是难上加难。雷建德却毫不退缩,业余时间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漫长的寻访之路。他穿梭于全国各地的旧书市场、古籍图书馆,与书商、管理员们交流沟通。每到一处,他都仔细地翻阅每一本可能藏有《西厢记》资料的书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线索。
在一次前往偏远山区的寻访中,雷建德听闻一位老艺人手中可能有古老的《西厢记》唱本。为了找到这位老艺人,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当终于见到老艺人时,他恭敬地表明来意。老艺人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唱本。雷建德小心翼翼地接过唱本,仿佛捧着稀世珍宝。他仔细地记录唱本的内容,与老艺人探讨其中的唱腔和故事细节。这次寻访让他收获颇丰,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收集《西厢记》珍品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建德收集的《西厢记》珍品越来越多。但他并没有将这些珍品束之高阁,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西厢记》。他开始四处奔走,举办《西厢记》文化展览。为了让展览更加生动有趣,他精心设计每一个展示环节,查阅大量资料,撰写详细的解说词。
在一次大型的《西厢记》文化展览上,雷建德亲自担任讲解员。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西厢记》的故事,从剧本的创作背景到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艺术价值到文化内涵,每一个细节都娓娓道来。观众被他的讲解所吸引,纷纷驻足聆听。一位年轻的学生听完讲解后,激动地说:“以前我对《西厢记》只是略知一二,今天听了雷老师的讲解,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以后也要多读经典。”看到观众对《西厢记》如此感兴趣,雷建德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除了举办展览,雷建德还积极参与《西厢记》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他与国内外的学者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探讨《西厢记》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他的观点和见解得到了王季思、吴晓铃、马少波、郭汉城、赵寻及田中谦二、伊维德等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赞赏,为推动《西厢记》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传播《西厢记》文化的过程中,雷建德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资金短缺、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时常困扰着他。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西厢记》文化。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西厢记》这一经典文化一定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如今,雷建德已经年逾古稀,但他依然活跃在《西厢记》文化传播的第一线。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身体也不如从前硬朗,但他对《西厢记》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他说:“《西厢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要用我的余生去守护它、传播它,让这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雷建德五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不仅为我们保护和传承了《西厢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化学者的责任和担当。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西厢记》这朵文化之花,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茁壮成长,芬芳四溢。相信在雷建德等众多文化守护者的努力下,《西厢记》这一经典文化将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本报记者)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