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专题:阅读,让心灵飞翔,让生命丰沛(本期作者:艾林锋、赵梅泉、陈学林)
今年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开卷有益,书香致远。人与书的相遇,是另一种美好的浪漫。
当今社会,网络无处不在,信息“层峦叠嶂”,读书的方式变得多样,学习的手段日益多元,知识宝库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向公众敞开,不断求知、终身学习正在成为风尚。
我们编发了两位肢残作家文章,和一位肢残书法家的一幅书法作品,让读者从这些阅读者的故事中,领略书香社会的动人风景,感受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的时代热潮。(文/陈学林)
书法作者:艾林锋(肢残)
句逗无声驱寂寞
作者:赵梅泉(肢残)
寒窗苦读多年,不知道看过多少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画像,也不知道当时是如何虔诚而认真地拜读他们的作品,也许能够解释这种虔诚和认真的只有两个字:喜爱。
我很感激那些作家,他们为世界留下了一种堪称永恒的东西,让愚顽如我者有机会去解读,去思索。我们生活在一个时光不断流逝、观念不断刷新的世界,时代的大潮冲击着我们的心灵空间,而新工业文明造成的网络的隔阂,人际的冷漠又使我们活的太闷,太拘谨,商业文明对人性的碾压更让我们时不时地会陷入彷徨。我们的想象力像一只被囚禁在狭小笼子里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天空。在这个时候,书就成了一位可贵的朋友,一位难得的知己。
于我而言,选择读书就是选择了一种同孤独抗争,抵御寒冷的方式。南方的冬天不怎么像冬天,因为很少下雪,雪是冬天的精灵,但没有雪的冬天有时候却冷得出奇。在我的屋子里,既没有火炉,也没有暖气,躺在冰冷的被窝里,睡不着,除了读书真的别无奢望。这种时候就有了一种静美,如果画下来,那拥被而读的画面一定很有感染力。
我曾抄过许多格言警句,但这些空洞的句子终究支撑不了我倾斜的人生。这时我就打开书,让自己陷进去。在现实中,有时暂且躲避比直面应对更不失为一种好的抉择,而另一方面,具备了历世的沧桑感,读书尤其能品出某些不堪的情味。翻开书页,竟发现历代文人多愁病,第一流的作家大都写到病痛的经历和感受。中国的李贺、徐渭、杜甫,外国的吉辛、魏尔伦、波特莱尔等等,莫不如是。疾病毁坏了人的机体,却使一个艺术家变得深刻而沉重,积蓄在生命中的痛裂发出艺术的声音,那种企慕、愤激、赞叹、诅咒都透露出对人生极强的热爱和执着。读这样的文字,是需要用身心去体悟的,一旦体悟,便成知己,一旦体悟,便容易淡忘小我。合上书本时,轻轻感叹一声:人生自古多歧路,生命从来不轻松。便又重归生活,这次回归,却比先前提升了一个层次。
有时候想想,人活着真的是说复杂又简单,被功名利禄所累,为恩怨仇爱所苦,心自然只敢复杂不敢轻松;抛却繁杂是寂寞,超越生死乃永恒。如此看来,人生又太简单。可以较好地调节复杂与简单的,惟有读书,读书让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我们,得到温暖,摆脱孤独。
我的文学之路
——为世界读书日而作
作者:陈学林(肢残)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有会有所不同,而我的成长,则是从不会走路开始。
年幼时,因身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全瘫,我寸步难行,那时,我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为何而哭,后来才知道,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疼痛,一种无法言说的疼痛,它将伴随我一生。
这种疼痛似乎在时不时地提醒我:我是个残疾人,与别人走的将是完全不同、而且要艰难十倍百倍的路。每每想到此处,我都想痛哭一场,把苦水全都倒出,母亲却告诉我:“这是你生命里必然要有的历练,要坚强点,不许哭。”
“坚强”这东西不是谁想逃避就能逃避得了的,除非你是个极度无能的懦夫,这样倒能躲在大人身后,让他们成为你的避风港。如果那样,你就注定了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人,永远别想走出自己的路来。所以,我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向前走!
如今,每每回首童年往事,最让我感到唏嘘不已的当属那段艰难的读书时光。我去学校读书,是靠父母每天背着去学校的。那是一段很长很长的路,父亲或母亲背着我,艰难地跋涉其中,我趴在他们被汗水湿透的的脊背上,暗暗发誓:即便用尽我所有的精力,一定要好好读书,能有所收获,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苦难就像刀子,握住刀柄可以为我所用,拿住刀刃却只会伤及自身;懦弱的人在苦难面前跪下,坚强的人则让它为自己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真正理解苦难,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种种美好,才能激发力量。
虽然坐在轮椅上,但我怀揣梦想,在命运设定的死胡同里,我俯下身子,匍匐前行。母亲最初让我读书,是想让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能掌握一技之长。而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钟情写作。
文学创作之路艰辛坎坷,捧书静思神,胸怀凌云志,我不敢任由自己在逆境中堕落、沉沦,而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困顿中前行,在迷茫中摸索,我深深懂得:自救是唯一的正道!我在家一边开店,一边自学中文与写作课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写了一篇文稿《爱在人间》寄给《赣东报》,10多天后,稿件在《赣东报》副刊发表。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兴奋,从心底油然而生。当时我激动地对家人说:“我可以做到残而不废的!”之后,我的写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小山村的新闻,常常经由我的采访、写作,在《赣东报》《抚州日报》《临川晚报》上报道出来……这些年来,我笔耕不辍,边创作边自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至今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六、七十万字的作品。
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热爱生活、渴望知识、追求理想的人都是自信的。秉持心中信念,倚仗心灵力量,通过不懈努力,可以让自信在苦难的泥淖里开出自强自立的花朵!无数个漫漫长夜,我独自摸索前行,渐次推开了一扇扇透着光亮的文学之门,让文学之光照亮生命。
三十年来,我累计写稿1万多篇,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可想而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能走进文学圣殿的大门,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夜深人静,台灯下,我埋头挥笔,文章里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让我痴迷沉醉。我要用灵动的笔触,亲近父老乡亲、亲近残友们,亲近家乡的山水人文,用爱心善行,传递温暖;用职责使命,讴歌生活,守护美好。通往文学圣殿的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我尽管是一位残疾人,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对责任的那份初心和热情。这条路,我从出生时就开始“寻”着、“走”着。在“寻”与“走”的过程中,读书就像一片帆、一双桨,助力航船劈波斩浪?
人活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人为什么而活着却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有生之年应该做点什么?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
我选择了写作,这是我自己找到的要走的路。每当遇到挫折时,我就会告诉自己:可以中途休息,不可以最终放弃,因为这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对抗命运的手段。
我想起我的恩人、南京好人、哲学数学研究员、著名诗人周永平先生,他经常不辞辛苦,为我修改文章,他屡次三番为我参赛作品出力出资赞助,他对我的生活嘘寒问暖,倾心尽力相帮……我的人生道路上,还有一些像周老师这样为我提供帮助的好人,我都铭记在心,虽无以报答,却将恩情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是书籍的受益者。我是“读书有用论”的践行者。在我残缺的身体里,有书的芬芳,有文学的力量,我必将在这条路上永远探寻,无论它多么地曲折,我都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