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真谛
——献给第30个“世界读书日”
李学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人生的一种风景。
我们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了望世界的窗口,是知识的源泉,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必然追求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古人崇尚“开卷有益”,现代人倡导“知识改变命运”,一本《共产党宣言》让无数追求者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改变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便是对读书最好的诠释。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其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这不仅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要求的,也是一种社会新时尚,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书能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让人焕发青春。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想象的翅膀,书是生活的方向盘。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可让你不出门便晓天下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虽有偏颇,但读书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激励斗志的作用已为古今验证。读现代的书就是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流,读古人的书就是穿越时空感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
多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增加见识,可以陶冶情操,自信从容,可以修身养性,温文尔雅,可以辨别真伪,提高能力,可以让我们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信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才能不断的汲取书中的知识营养,提高自身的才智与能力。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都是读书之大忌。在日常生活中,读书不止是要去看一遍,好书要反复去读,去看,结合实际去体会、领悟,才能明白书中所蕴含的道理,在不断的研读中获取感悟和力量。
博览群书,博古烁今,通过阅读,从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读书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我们必须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兼收并蓄,不懈提高。读书力求学以致用,把知识与实践和起来,确保活读善用,读用结合,功夫下在用字上。读书如果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就是“书呆子”。所以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还要灵活运用,这样才会有回报,才会走向成功。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那是对文人说的,但如果进一步引申,广而化之,可以看做是只有读书多,才能有力量。无论干什么,都是如此。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有人做过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到2001年100年间,共有680人获奖,其中138人为犹太人,高达五分之一,而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仅仅为五百分之一。这个比例令人震撼!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全民阅读意义更加重大,不读书可能就会落后,不读书可能就会被淘汰!人是这样,国亦如此。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是历史的责任,当然也是提高、完善我们每个人素质的不二选择。如果我们全社会的人都能静下身来抽出时间读书学习,不仅能提升个人,更能强盛国家,而且能改变全社会的精神面貌,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正能量,我们所建成的小康生活才算完美,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几代人追求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