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小赋
王侠
岁在朱明,序属三夏。长安故地,烈日渐焰,美女及行人执伞以蔽炎威。然余独爱此时之古都,虽溽暑蒸腾,却别有韵致。长安者,十三朝之古都,华夏文明之渊薮也。其地山河表里,关中沃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实乃神灵所钟、人文荟萃之所在。余在此如鱼得水!
自古以来,长安便是帝王建都之首选。周秦汉唐,多少王侯将相在此指点江山,书写辉煌篇章。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吟咏,留下璀璨诗篇。然时过境迁,昔日宫阙已成遗址,唯有文化之根脉深植此土,代代相传,成为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宝库。这里,高天厚土!
余生虽晚,然有幸择生于斯择长于斯。每行于街巷,漫步于田野,皆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少时,余胸无点墨,三行小字亦需冥思苦想,终日难成。然岁月如流,光阴似箭,余竟在长安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如今,灵感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助,文思泉涌,洋洋洒洒,稍不留意,便是千言长文。余深知,此乃长安之灵秀所赐,是这片土地与人民赋予了我创作的力量,决不是余多么的神奇有才。余感恩这片热土,也不后悔没有回返北京,如无任何文辉文秀,即使回北京了,也难免充其量只是一介普通小民。
长安之美,美在自然。终南山横亘于南,其山苍苍,其水泱泱。春夏之交,山间绿意盎然,繁花似锦;秋冬之序,层林尽染,白雪皑皑。渭水汤汤,东流不息,滋养着关中大地。清晨,薄雾笼罩,渭水之畔,渔舟唱晚,声声入耳;黄昏,落日余晖,映照着古城的轮廓,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城内,唐槐汉柏,古木参天。大雁塔下,游人如织,塔影婆娑;华清池畔,杨柳依依,温泉氤氲。此景致也,非长安莫属,别处难以寻觅。
长安之韵,韵在人文。自古以来,这里是文化交融之地。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驼铃声声,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同时,也带来了异域的风情与文化。无数的诗词歌赋在这里诞生,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皆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长安的街巷,每一处都蕴含着历史的故事。朱雀大街,曾是皇城的中轴线,如今车水马龙,繁华依旧;回民街里,美食飘香,羊肉泡馍、肉夹馍、矮子酥饼、胡辣汤、麻酱凉皮等风味小吃让人垂涎欲滴,即使吃十天半个月也不会重样,还有我这边凤城六路,香极了的张兴邦橄面皮、肉夹馍,照美了喋,而这些美食背后,也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记忆。
余常感喟于长安之包容。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游子,还是漂泊归来的赤子,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一种归属感。未央乃新秀之地,大型超市数座,公园美景诸多,汉城湖、西安湖尽收眼底,人杰地灵,人才济济,西安市未央区作协之诸公与男男女女百余人,皆为德高望重、才情横溢之士。他们以文化为纽带,将众多文学爱好者凝聚在一起,共赴前方,文质高秀。其制定之发展路线图,犹如璀璨星河,为众人的创作之路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加油啊”,在他们的鼓励与支持下,余得以在文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探索,逐渐找到自己的创作风格与题材,多写多出成果。
余之写作,似与长安之灵秀相互呼应。每至灵感闪现之时,脑海中皆是长安的山水人物、历史典故。那文字便如行云流水,自然流出。写尽长安的四季轮回,春之娇艳、夏之热烈、秋之丰盈、冬之静谧;描绘长安的民俗风情,社火表演的热闹、庙会的喧嚣、皮影戏的古朴;抒发对长安的热爱之情,对这片土地的感恩之心。余深知,长安赋予了我太多太多,而我所能做的,便是用文字去记录、去传承、去颂扬。
长安啊,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却依然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空气,都似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创作的灵感。在这里,余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感谢这片神奇的土地,感谢未央区作协的诸位领导们与同仁们,是你们让我在文学的征程上不再孤单,勇敢前行。这偌大的西安乃至陕西,更是一支握好了笔的强勇之军,整装进发,成绩裴然!自然,随着大队人马,笔走龙蛇,笔耕不辍,亦圆我幼时当作家的那一个小小美梦!
愿长安之城,如日之方升,蒸蒸日上;愿长安之文脉,源远流长,永不枯竭。余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我的文字,见证长安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正如古人所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余对长安亦是此情此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长安都将永远镌刻在余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眷恋与追寻,并乘此良辰佳时,诉言亲朋好友,余西京这里风景独好,也将会更加金桂飘香郁郁葱葱。
田冲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