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励志大剧~月是故乡明》有感
文/周平安(内蒙古通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句诗道尽了无数游子对故乡的眷恋。而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则以生动的影像,将这份眷恋与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紧密相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风雨历程和壮美图景。
这部电视剧以女企业家张锦绣的视角展开,演绎了杨柳村儿脱贫攻坚的巨大变化。是启迪、是引领、是号角、是感动。是一代新农人投身家乡建没的壮志豪情。
张锦绣在城市中已拥有成功的事业,然而,故乡那片土地的召唤。病重母亲的牵挂,让她毅然踏上返乡之路。此时的故乡,贫困落后,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乡愁的记忆坚定了他返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
张锦绣返乡后,与初恋黄河山再度携手,共同投身乡村建设。他们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难题:家人的反对,郝美丽的暗中捣乱,村长妹夫的讨好利用,以及与黄河山之间层出不穷的误会。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积极寻求突破。他们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解决技术难题;面对血橙滞销,通过创新营销化解危机;为提升村民文化素养,创办农家书屋;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举办环湖比赛等活动。这些情节真实的反映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也展现了主人公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立体。张锦秀果敢坚毅,心怀故土。为了乡村发展不惜抵押房产,填补资金缺口。面对种种刁难与阻碍从不退缩;黄河山对家乡满怀责任,在生态修复等工作中默默付出;还有那些朴实的村民,他们既有勤劳善良的一面,也存在赌博、物质攀比等陋习,在张锦秀和黄河山的带领下。逐渐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这些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奋斗与迷茫,都会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
《月是故乡明》,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个人奋斗的剧集,它更是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他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无数人共同参与的伟大变革,需要像张锦绣、黄河山这样有胆有识有担当、有情怀的“新乡贤”引领,也需要全体村民的积极配合与努力。同时,他也让我们思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乡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观看这部励志大剧,我不仅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者们,他们中有大学生村官,放弃城市繁华扎根乡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凭借在外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在家乡开拓新的产业;还有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他们深入群众,了解村民需求,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奔走忙碌。他们都是现实版的“张锦绣”和“黄河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执着追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艾青的这句诗,正是剧中人物以及现实中乡村振兴工作者们的真实写照。
月是故乡明,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所蕴含的巨大力量。相信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下,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月是故乡明”的美好画卷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成为现实。
2025.4.22于內蒙古通辽
作者简介
周平安·男·蒙古族·內蒙古通辽人·糸世界诗歌作家协会·中国诗人作家网·中国新时代诗人认证会员、代表作及大量现代诗、古诗词、散文、纪实文学等作品分别在《中华诗园》·《国际网络文学联盟》·《京津翼文学》·《世界名人会》·《世界诗歌作家协会》·《中国诗人作家网》·《诵读诗文》·《中国人民诗刊》·《诗词楼阁》·《北国红旗诗刊》·《世界作家园林》·《京津冀都市头条》等众多媒体刋发。《世界诗歌作家协会·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终身会员·现代诗《母愛》荣获2023年全球华语《世界英豪杯》名人名家经典文学赛六大杰出文学奖·部分诗词作品编入百年历程《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等文选,2024年8月26日入驻《中国诗歌名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