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家族年轮里的三重复调》
我的母亲,生于1924年农历甲子年三月廿六,去年今日是老人家百年诞辰。纪念仪式上,侄女朗读了我写的《母亲,家族的参天大树》。母亲确实是家族的大树,她的一生像树干年轮,每一圈都刻着对家的贡献。她这辈子扛着三重担子:养儿的艰辛、持家的担当、帮衬乡邻的热情劲,像几支曲子叠在一起,奏出了她的人生乐章。这三重角色,串起了我们张家的精神脉络。
今天,在母亲一百零一周岁诞辰,我深怀感恩之心整理此文,和亲友们一起缅怀我的母亲!
正 文
母亲生于1924年农历甲子年三月廿六,今年满101岁了。这位没读过书的湘北女性,用百年时光在家族史里刻下三道年轮——养儿路上的跌跌撞撞、屋里屋外的千斤重担、十里八乡的热乎人情,合起来就是她实实在在的人生。
一、九子绕膝的荆棘路:把苦日子酿成香火
父亲童年就没有了娘,祖父没再续弦,母亲14岁嫁到穷得叮当响的张家。她哪里晓得,这户人家祖上七代都是单传,没靠山没家底,穷得不像个家。
母亲用小身板跟着父亲打拼,想甩掉穷帽子,破了“单脉”的咒。从1945年大姐呱呱坠地,到1966年小弟蹒跚学步,20年里她生下九姊妹(四男五女)。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养育九个儿女比垦荒还难:天不亮就去菜园育苗施肥,上午在棉花地里除草,午后抢收芝麻豆子,夜里就着煤油灯纺纱补衣。
记得有一年为给二弟凑手电筒钱,母亲连续七天爬陡峭的鼎山采草药;为让儿女读书,她养了三头肉猪外加两头母猪。最热闹时,屋里一口锅吃饭的有十人,有的要上学,有的要出工,还有细伢子,母亲硬是把一大家子安排得妥妥帖帖。
那时日子苦,但在母亲翅膀底下,我们的童年满是暖乎气。如今家族这棵大树枝繁叶茂——78个子孙里,16个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都有咱们家的人,这是她用裂口子的手掌在苦土里种出的一片林。
二、廿四时辰的陀螺转:双肩扛起日月星
父亲常年出集体工,还帮乡邻办事,母亲忙里忙外就像个不停转的陀螺:自打我记事起,总见她天不亮就起,深夜才睡,中午从没歇过晌。母亲手巧,种的菜、养的鸡、喂的猪,总比别家的好,邻居看了直眼红。
我记得母亲种的菜吃不完,每年都要挑几担去学校食堂换学费。那时候除了过年,难得见点肉星,母亲却总能变着法儿让我们吃好:带我们去水塘边的水草里捞小虾,去稻田的田口捉小鱼,还把大米糯米、绿豆黄豆变着花样做成发糕、团子、豆皮、豆腐、甜酒、粽子,吃得我们嘴角流油。
除了操持家务,还得出工。七十年代初,二弟才十多岁,母亲就带着大弟、二弟、大妹承包了生产队三十多头耕牛的喂养。那时没饲料,全靠割草,母亲忙得连坐下来歇口气的空都没有。有回牛群打架,母亲去赶,被牛撞倒在地,牛群从她身上踩过,把弟妹和邻居吓得大喊救命。万幸只是左胳膊骨折,捡回条命。
现在想起那些年的发糕团子,不只是填肚子的慰藉,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家风:母亲的勤劳,把穷日子拧成了一股坚韧的绳;母亲的巧心,让苦日子溢出了甜丝丝的暖。尤其是她带着未成年的儿女喂牛时,那小小的身影在暮色赶牛入栏的样子,早就成了咱们家族记忆里最动人的画面。
三、乡土暖光源:用手艺织起温情网
母亲心善好施,宽厚大方,是鼎山脚下出了名的热心人。有三件事,我这辈子都忘不掉。
一是用奶水同时喂养两个细伢子。那是六十年代初,二妹刚出生,屋后胡北海的妻子也在坐月子,不巧得了月子病,没奶水喂崽。母亲晓得后,叫他们把孩子抱过来,怀里搂俩婴儿一起喂。娃吃饱了笑,母亲却更瘦了,就这么帮胡家把孩子喂到能吃米糊才歇手。
二是用厨艺给乡邻添喜。母亲的厨艺,村里没人不夸,尤其是酥肉和蒸菜,绝了!哪家儿女订婚、满月,总爱请母亲去掌勺,她从不推托,也不要钱。记得徐支书的龙凤胎满月,就是母亲操持的酒席。那时候不像现在大办,十桌以内的酒席,母亲轻轻松松就搞定。
小时候,我们姊妹最盼大年三十的团年饭,因为只有那时能吃到母亲做的蒸鱼、蒸肉、蒸鸡。我还记得,2000年春节是最后一次吃母亲指导做的蒸菜,那年在小妹家过年,母亲动不了手,就在旁边教妹妹做。
三是用麦芽糖给村里伢子备年货。母亲做的麦芽糖又白又甜,方圆几十里找不出第二个。冬腊月农闲时,就是她最忙的时候。麦芽糖是农村孩子过年的好零食,邻居们都来找她帮忙做,母亲总是应下。整个冬闲,麦芽糖作坊里,母亲凌晨就起来熬碎米粥,手把手教女儿看发酵的火候——温度不够会发酸,熬久了会焦苦。当邻里伢子捧着雪白的“扯白糖”蹦蹦跳跳离开时,她在灶台前忙碌的样子,早就成了乡里乡亲间的情感纽带。那些煮过的麦芽、烧过的柴火,在她“力气用不完”的念叨里,化成了暖乎乎的人情味。
2001年的初春夜,母亲带着77年的烟火气走了。如今走在鼎山的小路上,好像还能看见她弯腰在菜地里锄草的背影,听见禾场边上喊儿回家的乡音。她用一辈子告诉我们:家族这棵大树,从来不是单根树干硬撑着,而是根扎进苦难里,枝扛起责任,叶撒出温暖的共生体。这棵百年古树的年轮里,藏着咱乡土人最实在的活法——在风雨里站稳脚,在苦日子里传温情,在代代相传里守着永恒。
2025年4月23日于广州
★★★

《劳动者之歌》
王敏(广西)
序 言
庆“五·一”之节,乃颂勤劳,尊工匠之日也。自古至今,劳动者以双手筑家园,以汗水浇希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欲歌其德,颂其之功。乃作斯篇,以表敬意。
观天地之间,万物萌生,皆由劳动之力。农夫耕田,以养其口,工匠制器,以利其用。商贾通货,以促交流;士人修文,以明教化。其功绩之昭昭,知日月之经天。
然劳动者之苦辛,亦不可忘,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只为家国之昌盛,人民之安康。其坚韧不拨之志,犹如松柏之凌寒,屹立不倒。故当此“五·一”之节,当怀感之心,颂其德,勉其志向。自作《劳动者之歌》,以传颂其勤劳之美德,彰显其匠心之精神。愿天下劳动者,皆能得其所愿,安享太平盛世之乐!特赋词赞颂。
一、 山村田园赞
嗟呼!黔首躬耕,力尽畎亩。朝披星而启耒耜,暮戴月以归柴扉。足蒸暑土,背灼炎光,十指染尽春泥香。陇上青禾承玉露,陌间黄犊负辕轭。稼穑既勤,仓廪斯实:布衣虽素,心志如磐。
观其耘籽之态,若禹凿龙门,似愚公移山,锄云犁雨,不辞溽暑寒霜;播谷莳蔬,可养千家万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斛珠。蓑笠沾晨露,草屦印苍苔。虽无锦绣文章,自有天地襟怀;未列庙堂冠冕,敢称家国栋梁。尝闻田园丰收之庆,豳风颂农事。古有击壤之词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今观阡陌之间,犹存上古遗风。俯仰无愧于造化,耕耘即是大文章。此诚,苍生之本,乾坤之柱也。
二、环卫工人之歌
日日破晓,星辰犹在天际,街衢之间,环卫工人已起身而劳。披身黄裳,手持长帚,默默耕耘于城市间大街小巷,犹若古之隐士,不求闻过于诸侯,但求城之清洁,民之安康。
朝迎霞光,暮送夕阳,风霜雨露,四季轮回,彼之身影,不曾休息。手持长帚,心如净水,扫尽尘埃,还城之整洁而心乐。路无杂物,空气清新,皆其功劳可称天下之德。人皆道其苦,然彼笑而不答,谓:吾虽褴褛衣,然能为城之美,亦足矣,心乐哉。
彼之精神,如松之挺拔,如竹之虚心,如梅之傲骨。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但求城之清洁,民之安康。当赋之以歌,以颂其德。愿世人皆知其劳,皆敬其业,共筑美好之城,共享和谐生活。环卫工人,城市之守护者,其功在社稷,其德在人心,当永不忘。
三、杏林颂歌
杏林深处,古木参天,翠竹轻摇,清风徐来,带起一阵阵药味香,沁人心脾。此是乃医者圣地,悬壶济世之所,杏林春暖,医者仁心,自古传颂,医遍神州。
杏林之中,医者不仅治病救人,更传道授业之医术,培养了一批批杏林新秀,使得医术得以传承,杏林之春得以永续。医者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患者为重,以苍生为念,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今赋《杏林颂歌》,以表对医者之敬意,愿杏林之春永驻人间,医者仁心永照苍生。世间万物,皆得安康,此乃天下之大幸,杏林之大德也。
四、园丁赞
园丁者,乃育木之人也,非独植花莳草之谓矣。其用心之勤,用力之苦,皆有人所共见。嗟夫!世人皆爱花之妍丽,木之葱茏,而鲜知园丁之辛劳。
春日融融,园丁执笔而耕,三尺讲台而书,教鞭高扬,园里播撒万颗桃李,以待其果累累。夏日炎炎。挥汗如雨,灌溉滋养,不辞劳苦。秋风萧瑟,则修剪枝叶,去芜存菁,使木得以健壮。冬雪皑皑,犹护花防寒,不辞冰雪之侵。
园丁之心,如春日之阳,温暖而光明。其情,如秋水之波,深邃而绵长。彼以默默之姿,耕耘于方寸之间,而使万物得以生长,人间得以增色,此乃园丁之大德也!
尾 声
劳动者,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以勤劳之双手,筑家国之基。五一劳动节,当颂其功,弘扬其德,以表敬意。
观田野山川,城市乡村,无处不劳心劳力者之身影。彼耕耘于田园,挥汗如雨,滋养万民;彼筑城于市井,披星戴月,以筑家园。彼手捧技艺,精雕细琢,以成百工;彼肩挑日月,负重前行,以通四方。
当铭记,劳动者之伟大,非金银珠宝所能衡,非权势地位所能及。彼以平凡之躯,行非凡之事,为家国繁荣,人民安康,立下赫赫功德。善颂!
于邕州亭子旧街
蛇年五·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