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
神青赶
西方的刑场
缺一匹瘦马
驮走它丰腴的尸身
尚钟铭读诗:
失语的神话:解构主义视域下的落日挽歌
神青赶的《落日》以三行诗构建的微型剧场,在东方诗学与西方隐喻的碰撞中,上演着后现代语境下的神话坍缩。诗人用手术刀般的语言剖开黄昏的胸腔,暴露出文明黄昏期特有的认知创伤:当古典意象系统遭遇现代性暴力,那些曾经驮运神话的瘦马,早已在工业文明的铁蹄下化为齑粉。
"西方的刑场"作为认知坐标的强行植入,将夸父逐日的东方神话改写为充满暴力美学的现代寓言。落日不再是自然时序的温柔注脚,而是被钉在存在主义十字架上的受难者,其"丰腴"的肉身暴露出消费主义时代的认知悖论——我们正在用饕餮的视觉盛宴吞噬自然本体。瘦马的缺席在此成为残酷的诗学真相:古典诗歌中的驮日者(从羲和到六龙),已在符号暴力的解构中失血而亡。
第二行诗的空缺处涌动着德里达所谓的"踪迹的灰烬",瘦马作为能指的永久性缺席,使"驮走"的动作永远悬浮在不及物的虚空。这种故意的叙事断裂,暴露出后工业文明处理精神尸骸时的无能为力——当数字化的比特洪流冲垮神话堤坝,我们竟找不到合适的容器来盛放落日的余温。青铜时代铸造的诗歌鼎彝,终究装不下被像素解构的黄昏。
在现象学层面,"丰腴的尸身"构成对海德格尔"存在之澄明"的残酷倒置。落日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终极显像,本应引发诗意的栖居之思,此刻却沦为需要清理的物化客体。瘦马与尸身的体积反差,暗喻着精神载体的萎缩与物质尸骸的膨胀,这种荒诞的比例失衡,正是技术座架时代最疼痛的文明症候。
三行诗构成的锐角三角形,恰似楔入现代人心灵的认知碎片。从刑场(空间)到瘦马(主体)再到尸身(客体),这三个元素在非欧几何的语义场中不断扭曲,最终在读者的视网膜上投射出德里达式的延异光谱。当解构的箭矢射穿抒情传统的心脏,这首诗便成为漂浮在意义真空带的存在探测器,记录着每个黄昏降临时分的文明阵痛。
编者按:
关于落日的诗歌汗牛充栋,在此想起舟自横渡的一首,或许可以与神青赶的《落日》相提并论,特摘录于此,以飨读者。
《无题》
文/舟自横渡
吞下毒丸
抹去余晖
西山,黑夜的帮凶
卷起黛色
将人间的白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