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雨中
文/薛治国
与长江大桥擦肩而过后,便到了宏伟的岳阳楼,但在赤壁之后的风景,与前两者相比,却是大相径庭。
雨不知何时下的,等我发现时,窗边便像是被泼了一盆水似的,齐刷刷的往下流,模模糊糊的。透过窗户向外看去,萌生睡意的世界是那样模糊,再看这雨丝毫没有减弱的气势,这与我印象中的南方的雨有些不太一样。在我的印象中,尤其是南方的雨,是纤细的,是近人情的。但这场雨却有了几分北方的韵味。
在倔强的雨势下,在雨中行进的火车里,有一段时间里,火车慢慢的变慢了,随后在通往16车厢的门口处,多了一个戴着帽子,站着很板正的人,拿着一个白色的大喇叭,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说:“前方到站赤壁,请要下车的乘客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还未等他说完,逐渐靠近的车站广播传来——k1074次列车,即将到站,请做好接车准备,还未检票的乘客请到一楼候车室检票。
听到这,赤壁,终于要下车了,由山东到这,长达12个小时的难熬之旅也渐渐走向了尾声,情绪上的困倦也在整理东西时解放了,收拾完东西的乘客像是笼中之鸟,在盼望着自由的天空,我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说实话,这还是我第一次踏上红色的土地。
出了车站雨还是一如既往的下着,即使身在屋檐下,也依然能感受到那神似北方的雨,猛吸一口,那夹杂着红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没有先去屈原的故里,而是先去了一座大山。
滑滑的,沉沉的,在茫茫细雨中,我也是找到了通往深山的路,更为准确的来说这不是路,而是一处长满杂草,形似阳沟的桥,粗糙白石灰色的桥身也为这幽长的桥增添了几分古老而又落后的色彩。
踏上那座桥,走到一半时,火车也从我脚底下隆隆的穿过,看着涂着绿漆的崭新火车,再看看脚下那粗糙的石灰桥,我一度认为自己去的地方只是一座大山。
过了一重山,雨水打击雨伞的节奏变缓了,映入眼帘的是一户,一田,一黄牛,一水牛,看到牛这种劳作工具时,我心想这都21世纪了,竟然还有地方存在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一想这是紧挨着赤壁的大山我又渐渐的想通了,走着弯曲泞泥的小路靠近时,我发现了一个老翁戴着斗笠在蒙蒙细雨中疏通水流,而老牛也没有被栓着,在圈起来的田地里帮忙,那是多么的和谐啊。
再往里走,众多平房中有一个显得非常高,我来到它前面看见民宿二字,我看着雨还在下着,找个地方歇歇脚也挺好,走进去,我看到了老板娘是一个中年妇女,她在自己头上拽了一根长发,一折,一捻,一伸,一转,正在给坐在婴儿椅上的儿童打耳朵,看着他,我不禁想起了我妈当时给我打耳朵的场景,痒痒的有点小疼,头发在耳朵里发出的声音像是老版电视出现马赛克时的声音,隆隆——,很快她注意到了我,问我住店吗?
我回过神来说:“睡一夜。”
她给我了一个房间号,我在那歇了一夜,在大早上,我遇见了老板,他正在吃着饭呢,一个大碗里装着米和辣椒炒肉,他看到我后,问我吃不吃,我说不了不了,看到他们的热情好客,我想起来了自己老家,我看着时间该走了,我打着伞离开了那个民宿,遇见了正在下地的农民,想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想过这样的日子,这么一看我还没有那牛自由呢,看着手机上返程的消息,我彻底离开了,经过原路返回我离开了那个大山,坐上了返程的火车,回头望去那座大山正在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在这里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短暂的自由感使我获得了不一样的快乐,那是小时候的自由。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座大山,没想到这是一座拥有民俗的大山,山里的一切都充满着诗意,虽然没有去到屈原的故里,但我去到了更有价值的地方,虽然屈原已经石沉汨罗江了,但他诗意的情感改造这片红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步入了山东的边境,雨也停了,我永远忘不了那雨中遇见的东西,更不会忘记那场雨。
作者简介:
薛治国,文学爱好者,笔名:奥尔菲斯,曾获得由现代名家书画网举办的2024年度九州文学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