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乎天理》
何为天理?自然万物为“天“,规律为“理”,“天理”即为天地万物万事的规律;“规律”,“圆”为”规”,“法”为“律”;我且断章取义地取此两字之释义。
说到天理,则不得不纵横千年,观那诸子百家之事。这所谓“天理”“自然”的道理,是从来便有的,自万物始而存在的。而“顺应天理”这道理,最早成论的,当属道家之始祖——老子。而在老子那一代中,道理是如此的道理,思想也是如此之思想,却少了几许与人与物,于人于物的联系,倒像成了空的,没个着脚的地方。
到了庄子,那便更进一步了。这“依乎天理”原是《南华经》中一语,节自《养生主》一篇。所谓“养生主” 即以保养生命,保存天性为原则,保身、全身、养亲、而享年。
道家思想既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流传千年,虽有不足,仍为圣贤。然有人曰:“焉何如?”欲求其答矣。吾以古今两面而答也。
于古,礼为上也。然彼时生产力与经济极为低下,贫富之差巨矣。人谓之疲心乏身而失自我之根本,于下者如此;如上者也,则奢靡无度,失之本性也。此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而顺其自然,应规律,以保本性无伤,天年尽享,即可随俗沉浮,游刃有余焉。
于今,时代的步伐同5G网速一般,人生繁荣尽显。然而人的本心本性却像全球变暖中的冰川,一点点消没在急速而猛烈的火热中了。或有学者,朝起而暮不辞,或有工作之人,无欲之时日,怨念俱生;或飞黄腾达者,纸醉金迷而忘其本乎。于是,在如此之快速的时代中,我们丢掉了纯真与梦想,丢掉了欢乐与悲伤,甚至连自己的健康都守不住。
如此,何不顺应天理,遵从本心呢?
想法总要付诸于行动。才结得出明艳的花。
纵观古今,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豁达开朗,不为外物而伤本心也。正如我们面临困境或决择时毅然坚守己心。有苏轼“天地之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岂不诚为顺应天理乎?怎么不是你我对待不义之事应有的心性呢?
其实,抛开广阔而深奥的诗与远方,于休息日的午后,热一壶茗茶,翻一册诗书,或行于林道,或坐于屋第,何不为养生哉?
当然,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疯狂的、快乐的,又怎么不能算做养心呢?
语文老师评语:
追溯其本源,分析古今“依乎天理”之现状,提出具体举措;语言流畅,有自己的风格;结构完整,思考深入!
钟声点评:
其语文老师评语很洽切,为作者的进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