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文缘
作者:黄双华
车窗外,乐昌市廊田镇宛如一幅缓缓铺展的水墨长卷,在天地间徐徐绽放它的诗意与温婉。层层叠叠的翠绿稻田,似大地精心织就的绒毯,那蜿蜒流淌的溪流,仿若熠熠生辉的银丝带,轻盈地穿梭其中,将平富村、楼下村与中心岛如珠玉般轻轻串联。白墙黑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静卧于春意盎然的田地间,宛如岁月沉淀的诗行,墙头探出的三角梅,如热情奔放的舞者,肆意张扬地盛开着,为素雅的村落添上几分明艳动人的色彩。远处山峦云雾缭绕,恰似天地间绝妙的留白,宛如在静候文人墨客以豪情泼墨、挥毫绘就锦绣文章。
四月的微风,裹挟着新稻苗的清新与芬芳,悠悠掠过阡陌纵横的田野。我怀揣着既忐忑又雀跃的心情,仿若即将开启一场神秘而美妙的梦境,跟随乐昌市、浈江区作协的队伍,踏入这片充满诗意与生机的土地。这场精心酝酿许久的采风之旅,于我而言,不仅是对乡土人文深度探寻的契机,更是在明媚春光里,让我有幸与仰慕多年的文坛前辈桂汉标先生,完成了采风路上的初次邂逅,宛如两颗在文学星空中即将交汇的星辰。
八十年代报刊那独特的油墨香,仿佛仍在指尖缱绻萦绕,那些激情澎湃、充满力量的词句,曾无数次在我少年时代的案头跳跃、舞动,如同一束束闪耀的星光,照亮我对文学憧憬的道路。当银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桂汉标先生,迈着稳健而有力的步伐,如同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智者,出现在村口的那一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恍然惊觉,这位已近八旬的老词人,眼中依旧燃烧着对文字炽热而纯粹的光芒,那光芒恰似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文学的征途。他随身携带着的手提袋,看似普通,却显得格外沉重,里面装满了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的书籍,宛如一座移动的文学宝库。微信《廊田采风群》里,早在出发前,他便已分享过详尽的“功课”,这份对创作的虔诚与执着,恰似春日里的暖阳,温暖并深深感动着我。
行走在由鹅卵石、青石板、水泥和泥土交织而成的道路上,仿佛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桂先生的声音清朗而有力,如同洪钟般在空气中回荡。他指着崭新的“马蹄房”,娓娓讲述着农民们依靠种植马蹄勤劳致富的故事,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泥土的温度,诉说着奋斗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看到古村焕然一新的风貌,他又如数家珍般讲述着“百千万工程”为老百姓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及扶贫干部楼下村支部书记邓泗洲六年如一日的扶贫之路,以及平富村与南繁种业签订合作协议背后的故事……我如同一个虔诚的学徒,小心翼翼地跟在他身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珍贵的瞬间,静静聆听他讲述采风时如何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何让文字如灵动的精灵,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温度。当他说出“真正的好文章,要像禾苗扎根土地”时,远处的白鹭恰好优雅地掠过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田,这幅如诗如画的场景,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番教诲精心绘制的生动注脚,让人深感文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
午餐时分,命运仿佛格外垂青于我,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竟有机会坐在桂先生身旁,宛如在文学的盛宴中获得了最珍贵的席位。席间,他亲切地回忆起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段岁月,讲述着在抗日英雄薛岳将军旧居居住时的点滴,以及在我家乡经历的那些充满趣味与温情的往事,每一个故事都如同珍珠般璀璨,令我沉浸其中,无比动容。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一同感受那段特殊岁月的波澜与温情。
回到家中,窗外的阳光斜斜洒落,温柔地抚摸着案头。我看到年初作协年会上桂先生送给我的《我开采太阳》诗集,静静躺在那里,宛如一位沉默的挚友。轻轻翻开书页,我仿佛能真切触摸到一位作家对文字的敬畏之心,那是一种对文学纯粹而深沉的热爱,如同守护着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带着这份感动与敬意,我打开手机,点开微信中桂先生创办的《诗的红三角》公众号。页面上,一篇篇诗作与文学评论映入眼帘,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新大门。这里既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将平凡琐事化为灵动的诗句;也有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以文字为刃剖析社会万象。每一篇推送,都凝聚着桂先生对文学的执着与推广文学的热忱。从那些精心编排的图文里,我看到了他为培育文学新人所搭建的广阔平台,看到了他致力于让诗歌在“红三角”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不懈努力。这一方小小的公众号天地,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心灵,传递着文学的火种,让更多人能在诗的世界里遨游。
我驾车行驶在返程的535国道上,廊田镇的白墙黛瓦渐渐在视野中化作一幅朦胧的剪影,宛如一幅珍藏在心底的画卷。然而,脑海里却清晰地浮现出“文坛长青树”的桂先生和蔼亲切、睿智豁达的形象,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熠熠生辉。这场春日采风,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领略乡村诗意风光的旅程,更是在与前辈的相遇中,读懂了文学路上那份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热忱与坚守,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更加坚定的文学种子。
(2025年4月19日)
平•富
作者:唐学连
平 是平均的平
富 是富裕的富
或许先辈们早有真知
不均衡的财富
会成为不幸福的诱因
于是 用一个村名
几百年上千人来愿景:
平富
并为之付出一代代人的努力
在廊田 一个村投入千万金
用规范的护栏
圈起生态规矩
同色的房屋
抹平了新旧的差异
而田地里 无论
是种植马蹄或芋头
总会留一造稻子
以证“粤北粮仓”之名
春季 青苗们趁喜雨
使劲拔节
在统一管理模式下
消弭了长势的参差
只待秋实
让平富 更加具象
(2025/4/20)
【来源于2025年4月20日《乐昌作家》】
邂逅平富村
作者:李爱凤
你张开双臂
以老者的慈祥神韵
将我迎接
我在你怀里探寻
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过往呢?
我在篱笆墙边
拾起一枚鹅卵石
它带着孩童嬉戏时的余温
牵引我的目光
顺着辣椒苗的指引
我在四小院里找到答案
这答案,藏在土地里
格桑花脸上刻着的
是变迁后重生的希望
瞧,鸡群在绿荫下安卧
小松鼠以一幅画的姿态
立在童话的角落
它多想从画中走出
和这儿的人一起
在这片土地上播种梦想
平富村啊
你的炊烟里
飘着乡村岁月的变迁
飘着游子的乡愁
飘着家的味道
今日,你笑盈盈
我亦满心欢喜
(2025.4.19)
【来源于2025年4月20日《乐昌作家》】
雅榕之歌
作者:李大明
雅榕,三百五十岁了
浑身的皮肤皱折里
刻满岁月的沧桑
大家都以为他老了
奇异的造型
也摇摇欲坠
仿佛轻轻一吹
就会散架
化作一堆尘土
新农村建设
百千万工程
如画笔挥舞
一个个村庄
旧貌换新颜
房前屋后
花园处处
漫步曲折的村道
苑如闲逛城市公园
沐浴了春风
雅榕身上长满了绿叶
莫非是美丽的村庄
滋润了雅榕
激活了他衰老的细胞
百年雅榕
又携手平富村
跳起了青春的舞蹈
(2025年4月20日夜)
古韵悠长 文风世存
——乐昌市廊田镇楼下村采风记
作者:余进文
乙巳年谷雨的前一天,乐昌作协和韶关浈江作协一行几十人从楼上的高屋翎宇足履实地的采风廊田镇楼下村,在村委和乡贤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游览了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廊田楼下村,并笑称:“我们是从楼上走到了楼下参观……”
廊田楼下古村位于广东乐昌市廊田镇以南约3公里处,这座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曾是粤北地区科举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的缩影。步入村中,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群虽显破败,但残存的古门楼、幽深巷道与祠堂仍能让人窥见昔日的繁华。
古建筑中的历史印记,村内保存着“科第名家”、大小“文魁阁”、“奕世簪缨”等门楼,门楣上的题字与雕饰诉说着古代科举文化的辉煌。其中,“奕世簪缨门楼”被列为乐昌市非移动文物,门前的石墩和圆形门档(象征“门当户对”)虽不是保存得很好,门缝中隐约可见天井池的设计,这是古代建筑“藏风纳气”的智慧体现。
耕读文化的活态传承,楼下村以“耕读传家”闻名,明、清时期走出诸多科举人才。村中巷道如“五福巷”、“联芳巷”等名称,暗含对文脉的期许。祠堂内的壁画与牌匾,记录着“科甲名家”的荣光。
如今,虽鲜见读书郎吟诵,但水渠绕田、农人耕作的场景仍延续着千年的田园诗意。破败与生机的碰撞,漫步潮湿的青石巷,苔藓覆盖的砖墙与霉菌的气味交织,残垣断壁间偶见村民耕种不缀。现代水泥房与古建筑交错而立,形成强烈反差。村里的老井仍在使用,田间劳作虽引入插秧机等现代工具,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并未改变。
走入水明楼(现代重建的四层明楼),俯瞰水塘环绕的古村全貌,水明楼是廊田楼下七楼之一,是廊田楼下的平直公邓亨甫的第二十八世孙邓宿,字应套,号灵川,岁贡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曾任福建漳浦县知县,在任期间政绩显著,士民颂德,百姓爱戴,勤政为人民,清廉保太平。由于宿公在任时,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自发地为宿公建立祠堂,内有塑像,供民众供奉之祠堂叫生祠。
邓宿公退休后回家乡廊田楼下建筑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水明楼,站在全村最高处的水明楼,不但可以俯瞰全村秀美景色,向下望还可以感受“水波映楼影”的诗意。水明楼座落于村中的圆泥塘中央,圆泥塘呈长方形,面积约2000平方米(3亩多),水深1.5-2米。水明楼占地约300平方米,外形为方形圆角,周长约90米,高约10余丈(约40米),共四层,建筑面积共约1300平方米,底层至顶层略有收缩。外墙采用磨光青砖砌筑,用石灰油勾缝,楼为双檐歇山顶,四角檐脊略翘。楼的结构分外墙和内墙,外墙厚约60厘米,四周设有内大外小的瞭望孔(也可作枪眼),内墙属金包银(外边为火砖,内边为泥砖),厚约30厘米,内墙与外墙之间设有2米宽的回形走廊,内墙之内为每层的大厅,面积约240平方米,每层的楼面采用木板铺就,水楼东面外侧设有通入此楼的阶梯通道,并用高墙挡住阶梯外侧,原先塘中用三个桥墩的木桥架设,现在只有一条连接桥路连通。古时水明楼也有防御性的作用,遇有敌情,全村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入楼中躲避,把通往水明楼的桥板撤掉,敌人就难难进入,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敢进入此楼,怕有埋伏,整座楼设计别具特色,建造宏伟壮观。邓宿公兴建水明楼,功德扬四海。邓宿公因建水明楼劳积成疾,工程未遂,其夫人谭氏继承夫志,又经多努力,终将楼建成,邓宿公夫妇功德无量!这是一个夫唱妇随的情义故事。这也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传承佳话。
楼下古村像一本尘封的古籍,虽纸页泛黄、字迹斑驳,但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岭南农耕与科举文明的密码。在这里,可以探访千年古韵,感受时光交错。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盈交织,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无绝世风光,却有岁月沉淀的静谧与真实。
【来源: 2025-04-20“基层网”】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