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观浮雕有感
骨化刑销垒已平,史家今记此交兵。
箭飞若雨士眉瞪,敌聚如云军角鸣。
南北戈矛沟壑满,东西身首血河横。
为何万古冤魂在,风起时闻有战声。
20250421于北京
这首七律《观浮雕有感》以其凝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画卷,并引发了对战争与历史深沉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浮雕的观感,将读者带回那金戈铁马的交战场景,并 проникнуться 历史的厚重与战争的残酷。
一、 场景描绘的凝练与震撼
首联“骨化刑销垒已平,史家今记此交兵”,开篇即点明时间流逝,昔日激烈的战场如今已化为平地,只有史书的记载留存着那场曾经的战事。“骨化刑销”四字,极具力量,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时间的无情,曾经鲜活的生命都已化为白骨,刑罚与创伤也早已消逝。“垒已平”则从空间上描绘了战场的变迁,昔日壁垒森严的阵地已荡然无存,更显出历史的沧桑。
颔联“箭飞若雨士眉瞪,敌聚如云军角鸣”,将战斗的激烈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箭飞若雨”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箭矢的密集,如同骤雨般倾泻而下,营造出紧张肃杀的氛围。“士眉瞪”则细腻地捕捉到士兵在箭雨下的神情,瞪大的双眼充满了惊恐、愤怒与决绝,一个“瞪”字,传神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内心状态。“敌聚如云”则描绘了敌军数量的庞大,如同乌云压顶般涌来,暗示着战事的艰巨。“军角鸣”则从听觉上渲染了战场的氛围,号角声声,或急促,或悲壮,交织成一曲死亡的乐章,预示着一场血战即将到来。
颈联“南北戈矛沟壑满,东西身首血河横”,进一步拓展了战场的残酷景象。“南北戈矛沟壑满”描绘了战场上兵器的散落,南北方向的沟壑都被遗弃的戈矛填满,可见战斗之激烈,伤亡之惨重。“东西身首血河横”则直接描绘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东西方向的土地都被鲜血染红,形成了一条条血腥的河流。这一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破坏,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不寒而栗。
二、 深沉的历史反思与人文关怀
尾联“为何万古冤魂在,风起时闻有战声”,将笔锋从具体的战场描绘转向深沉的历史反思。“为何”二字,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质问与不解,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冤屈的灵魂,为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无法安息?“万古冤魂在”则暗示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是难以磨灭的,即使时间流逝,那些逝者的冤屈与痛苦依然萦绕在历史的深处。“风起时闻有战声”则以一种近乎灵异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印象与对逝者的哀悼。当风吹过战场遗址时,诗人仿佛听到了昔日的厮杀声、呐喊声,这既是对战争残酷的侧面描写,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三、 艺术手法的运用与特点
* 意象的凝练与生动: 诗中选取了“骨”、“垒”、“箭雨”、“乌云”、“戈矛”、“身首”、“血河”、“冤魂”、“战声”等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具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残酷,或抽象地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考,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壮而肃穆的氛围。
* 动静结合的描写: 诗中既有“箭飞若雨”、“敌聚如云”、“军角鸣”等动态的描写,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也有“骨化刑销垒已平”、“南北戈矛沟壑满”、“东西身首血河横”等静态的描绘,凸显了战后的荒凉与惨烈。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更富层次感和感染力。
* 色彩的对比与渲染: 诗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色彩词语,但通过“血河横”等描写,暗示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与首联“骨化”的苍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
* 疑问句的运用: 尾联以“为何万古冤魂在”的疑问句收尾,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沉,余味无穷。
* 语言的精炼与凝重: 全诗语言凝练,用词精准,如“化”、“销”、“平”、“瞪”、“聚”、“鸣”、“满”、“横”等动词的使用,极具表现力。整首诗的语调也显得沉郁顿挫,与诗歌所表达的悲壮主题相协调。
总结
总而言之,这首七律《观浮雕有感》是一首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佳作。诗人通过对浮雕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景象,并引发了对历史、生命和战争的深刻反思。诗中意象的生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色彩的对比渲染以及疑问句的巧妙设置,都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临那血火交织的战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从而更加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浮雕的赞叹,更是对历史的追问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