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中国教育问题的“深水区”
文应龙
2025年春季开学伊始,“双休”有如一缕清风,吹进了卷得无以复加的高中校园,也吹进了疲惫不堪的师生心中。我们从中嗅到了教育遵循规律、回归本源的信号,也看到了教育改革顺应时代的希望。但总有些人在清风的吹拂下依然沉睡不醒。有的打着“自愿”的旗号动员学生留校自习;有的以开放教室、图书馆方式容留学生,安排教师辅导;有的索性租场地规避检查,统一组织学生补课。教育部3月25日通报的河北、江苏、河南等地多起违规补课的案例便是明证。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逆势而为、我行我素?为什么总有地方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非是扭曲的政绩观大有市场,传统的教育思维根深蒂固,也因为我国教育政策法制环境过于宽松,违规成本太低,给装空子、打插边球预留的空间太大。教育改革如今走进了深水区,许多深层次问题已积重难返,负面效应日益显露,非猛药不足以治沉疴。
一是教育方针落地步履艰难,教育方向严重偏轨。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发展明确了根本方向,几乎每一所学校的显眼位置都赫然挂着。但挂在墙上与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还隔着遥远的距离。在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和校长眼里,中考、高考排名榜的分量远重于教育方针,培养没有独立性、能听话、会考试、得高分的人远比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重要。在他们眼中,素质教育就是噱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只是口号。领导迷失方向,老师何来情怀?教育如此短视,学生哪有远方?
二是教育价值严重异化,功利化思维贻害无穷。长期以来,学校恪守着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严重缺失。幼儿园抢跑、小学生失去童真、中学生厌学、大学生躺平的现象较为普遍,人们习以为常。学生近视率、肥胖率、抑郁率、非正常死亡率持续走高,人们漠然置之。学校成为名利场,老师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学生成为同质化的产品,推波助澜的力量异常强大。有谁为之揪心、伤心、忧心?又有谁奋起疾呼、锐意改变?
三是教育法规的执行蜻蜓点水,违规办学大行其事。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早已形成,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局面远未形成。掐尖招生、违规收费、变相补课、教育商业化等屡禁不止。何也?最大的根源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违规的代价太小。就拿违规补课加重学生负担一个例子来说,国家虽三令五申明确禁止,但地方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剧场效应”不断推高。不但没有人为此买单,反而有人为自己踮起脚,领先别人半个身位看到电影而沾沾自喜。假如违规的老师被亮红黄牌,违规的校长就地免职,违规的学校晓告天下,猫捉老鼠的游戏何以反复上演?
四是体制行政化积弊已深,教育生态失去活力。中国教育的行政化由来已久,一以贯之。学校主要干部任免自上而下,行政级别相互攀比,官本位思想极为浓烈,本该纯净、简单、学术味十足的教育领域也有了浓浓的江湖味。教育行政化是一把手家长制一言堂作风的肥田沃土,是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君不见,干部提拔的钱权交易、优质学位的高价买卖、工程建设的损公肥私、食堂承包的暗箱操作,让教书育人的圣殿散发着令人厌恶的铜臭味。如今大把校长在应酬结交和走上层路线方面很是上心,对研究教材、课堂、学生、教育等专业领域却敷衍了事,加上管理层在职称评定、荣誉获得、职务晋升、利益分配等方面捷足先登,严重影响了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教育的明天不容乐观。最近二十年,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类大学的比例持续走低,一流人才不愿当教师,这是教育的尴尬。教师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足、知识更新的速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这是教育的隐忧。教师的敬业态度与奉献精神明显滑坡,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严重缺失,这是教育的伤痛。当下一大批教师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生存、为了一份薪水才从事教育职业,这是教育的悲哀。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整体素质上不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教育情怀和人文情怀的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希望,民族复兴的根本。
六是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学生人格的健全面临挑战。当下九年制义务阶段的学校,女教师的比例在80%左右,高中阶段的女教师也在2/3上下。另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女教师体罚学生的比例比男教师高2-3倍,作业布置量是男教师的1.5-2倍,对学生犯错和落后的容忍度,女教师也要比男教师教师低不少。于是,教育滋生的许多问题,如男生女性化、“熊孩子”增多、学生抗压能力下降、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以及师生互信降低,家校矛盾加剧等,都被认为跟教师性别比例失衡有关。对此,我不敢妄下结论,但确有探讨的价值。
我从不否认女性之于教育的价值与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男生的阳刚之美、意志之坚、力量之强,离不开男教师的示范、传导与加持。
七是学科建设很不均衡,素质教育突围困难重重。在多年高考指挥棒的驱动下,九大主体高考科目被视为“嫡子”,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劳动、科学等课程皆为“庶出”。开设不规范、师资配备严重失衡、课时时常被挤占、场地设施明显不足。学校重于智,轻于德,弱于体,短于美,缺于劳的局面由来已久,从未改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质疑。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几成奢望。学生从早到晚被限制在教室狭小的空间听课写作业,个性被压抑,天赋被磨灭,兴趣遭扼杀。无数的天才被格式化的教育限制了想象,被学校的藩篱折断了翅膀。
八是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挤压了底层民众上升的空间。就全国而言,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就地方而言,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区,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社会资源匮乏,经费支持乏力。导致这些地区的孩子虽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却沐浴不到同样的阳光。他们考一流大学的比例极低便是最好的注脚。如今,学区房热炒,掐尖招生盛行,学校被人为划分三六九等,推高了家长的焦虑感,增加了学生的挫败感,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乡村教育不重视,县域教育不振兴,中国教育的优质、公平与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很复杂,既有认知的偏差,也有实践的滞后;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现实的无奈;既有生态的痼疾,也有利益的博弈。教育涉及千秋大业,事关兆民福祉,再多的困难也需解决,再大的阻力也要排除。只要有抓铁有痕的韧劲,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经过系统思考,综合治理,持续作战,必能突破体制的瓶颈,打破利益的藩篱,祛除教育的沉珂,让法规落地生根,让政声令行禁止。我们期待,“双休”的清风能吹走师生心中久积的阴霾,吹来教育晴朗的天空。
作者介绍:文应龙,湖南醴陵人,现住广东东莞市。民革党员,政治名师,知名校长,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良知担当,愿传递人性光辉、人生智慧和社会正能的基层教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