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许超兴
汉阳树位于汉阳区凤凰巷,汉阳公园内。都说这株古银杏树因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句而名扬天下。然并非如此,虽然这株古银杏树只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见证了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实践。不管怎么说,这株汉阳树还是与崔颢的诗句紧密相连,从而在文化上提升了其知名度。
临江仙.春探汉阳树
(依贺铸体)
一株古杏蟠深巷,虬枝吐翠新妆。金鳞叠甲铸沧桑。市嚣浸石径,楼影剪斜阳。
名闻天下因题句,游人纷沓端详。吾今逸兴韵诗章。扶碑寻故事,真假问崔郎。
《临江仙·春探汉阳树》以贺铸词牌为框架,借古杏意象勾连历史与现实,虚实交织中见文化沉思,试从三方面评赏:
一、意象凝练,绘景传情
“古杏蟠深巷”破题,“蟠”字状古树盘曲之态,暗藏岁月张力;“虬枝吐翠”以新旧对比,见生机与沧桑并存。“金鳞叠甲”喻银杏鳞片状树皮,化静为动,既写自然肌理,亦暗合“铸沧桑”的历史厚重感。“市嚣浸石径,楼影剪斜阳”以市井喧嚣、楼影斜阳为背景,勾勒古树在现代城市中的独特坐标,烟火气与诗意交融,时空层次感鲜明。
二、用典巧妙,虚实相生
下阕“名闻天下因题句”直点崔颢诗意关联,却以“真假问崔郎”收束,既呼应前文“然并非如此”的史实澄清,又以拟人化追问消解考据的严肃,于诙谐中见思辨——古树声名究竟源于诗句附会,还是自身承载的城市记忆?词作不做定论,留余韵于“扶碑寻故事”的动作中,引导读者在寻访中品味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三、词境开合,古今对话
全词以“春探”为线索,从“新妆”的当下生机,到“沧桑”的历史纵深,再到“逸兴韵诗章”的文人情怀,最终落于“真假”之问的哲学叩击。小令尺幅间,既具状物之工,亦含咏史之思,市井烟火与人文积淀彼此映照,展现了对历史遗存当代价值的细腻观照,堪称“以词为史”的微型文化笔记。
该词作借汉阳树这一实物符号,串联起诗歌传统、城市变迁与个体体验,在考据与想象、纪实与抒情的张力中,完成了对文化传承本质的诗意叩问,于轻盈笔墨中见思想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