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人与谷雨的对话
文/语墨东江
谷雨刚过,对于种田的农夫来来说这个节气再熟悉不过!村北村南,谷雨耕遍。谷雨收寒,笋茶俱俊美,而对于清江柑橘大镇的果农来说,正是打技折花的时节,以至许多的大学生都不知谷雨的含义,而小学生恐怕都不认识什么是禾,什么是谷了。
春天生雨, 谷生万物,五谷养人。 郑板桥的“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也让所有的春茶有了围炉煮茶的诗意。
清江的柑橘花簌簌落在果农的斗笠上,恍若王贞白诗中抖落的"纤素″。年轻学子捧着手机扫描茶包二维码时,大数据推送的"谷雨限定"背后,是陈允平笔下"腻绿长鲜″的春茶仍在云雾里舒展身姿。小学生课本里的"锄禾日当午",若没有触摸过湿润的稻种、没闻过谷雨前翻开的泥土腥甜,终究是纸页间干瘪的象形符号——就像唐寅泼墨绘就的牡丹,若不曾见过谷雨后打蔫的花瓣如何被农人指尖掐去,便难懂"戏拈彤管"里藏着的物哀哲学。
而郑板桥那盏香茗,早化作城市茶室玻璃罐中的"明前特级″,标签印着二维码与卡路里表,却依然蒸腾着范成大见过的"春涨一篙″水汽。当外卖骑手穿过霓虹灯下的谷雨海报,他们轮胎碾过的,或许是孟浩然泛舟时惊起的浮萍残影。那些被空调房模糊的四季,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突然被一杯冷萃茶击中——原来乾隆"趁忙谷雨临明朝″的焦灼,与当代人赶项目节点的焦虑,共享着同一个月亮的计时。
埋在土壤里的时钟 ,见证五谷养人的古老密码,正被编入新的基因。无人机掠过稻田喷洒的刹那,刘过赞叹的笋茶俱俊美依然在智能温控大棚里生长;生物实验室显微镜下的稻穗,与元稹观察的"叶间鸣戴胜″共享着相同的分蘖规律。谷雨从来不是老黄历的专利,当农学院教授带着学生测量土壤墒情,当网红博主用延时摄影记录牡丹绽放,二十四节气便挣脱了青铜历书的禁锢,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生态诗行。
或许某天,孩子们会在VR眼镜里看见:自己撒向虚拟田亩的种子,正与两千年前《汜胜之书》记载的"谷雨种大田″遥相共鸣。而屏幕外窗台上,一盆用无土栽培技术育出的稻苗,刚刚抽出稚嫩的第四片叶——那是苏东坡未写完的白发卢郎情未已,也是属于未来的,禾与谷重新相识的春天。
“红泥小火炉”里跃动的焰色,原是白居易冬日的邀约,却在谷雨的茶山上洇开另一重隐喻——老茶农焙青时,铁锅下噼啪作响的松枝,何尝不是千年未熄的“炉火”?那些被《齐民要术》记载的焙茶古法,与实验室里恒温烘干机的数据曲线,共同煨着同一缕茶香。
清江柑橘园中,无人机正以算法编织疏花的经纬,而果农腰间葫芦里装的祖传石硫合剂,依旧泛着《天工开物》里的青铜光泽。当小学生用3D打印机制作“禾”“谷”模型时,生物课教师从保温箱中捧出的红泥陶钵,正催芽着与汉墓简牍中同源的稻种——原来科技解构不了土地的记忆,就像再精准的分子料理,也复刻不了小火炉煨出的米粥里,那层被柴火舔舐出的焦香。
谷雨赋与生命的含义,天地交哺的诗性哲学。
雨丝为脉,生命的液态启蒙。谷雨之“雨”,是《月令七十二候》中“时雨将降”的预言,更是大地胎动的羊水。元稹笔下“泽水长浮萍”,道破雨水与生命最原始的契约——每一滴雨都裹挟着《汜胜之书》“春气生而百谷滋”的密码,在土壤裂隙间孵化出胚芽的初啼。农人称之为“谷得雨而生”,实则万物皆在此时吞咽天赐的琼浆:牡丹借雨裂萼,茶芽啜露抽针,连苏轼感慨的“白发卢郎”,亦在湿润空气里听见细胞分裂的窸窣。
破土之仪,农耕文明的生育隐喻。 范成大“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的犁痕,实则是大地剖腹产的刀光。种子入土如胚胎着床,而“打枝折花”的果农,恰似《诗经》里“采采芣苢”的助产士,以修剪促分娩——疏去多余花蕾,方有清江柑橘的丰盈。这种对生命的干预智慧,早在《齐民要术》中便写道:“顺天之时,量地之利”,非掠夺而为共生,恰如王贞白将谷雨喻为“洗纤素”的接生婆,替白牡丹拭去胞衣。
死生相续,落花与抽穗的辩证法。朱槔“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的叹息,揭开生命更替的残酷美学。牡丹在谷雨盛极而凋,恰为稻穗灌浆腾出生机通道,暗合《淮南子》“死生一府”的宇宙观。唐寅画牡丹时“戏拈彤管”的风流,本质是对凋亡的致敬——正如现代果农剪除弱枝,古人亦懂“向死而生”的哲学:郑板桥杯中沉浮的谷雨茶,是茶树断头后献出的第二春;乾隆笔下“趁忙谷雨临明朝”的焦灼,实为对生命时效性的敬畏。
根系千年,文化基因的克隆术。当小学生不识禾谷,生物实验室却在解码《天工开物》记载的稻种基因;年轻人喝着“谷雨限定”奶茶时,味蕾仍被林逋“腻绿长鲜”的茶诗悄然殖民。孟浩然“帆得樵风送”的吟咏,化作无人机巡航茶山的算法路径;刘过赞叹的“笋茶俱俊美”,在智能大棚中进化出抗霜冻的性状——这恰似红泥小火炉的当代变形:LED光谱替代柴火,却依旧煨着《诗经》里“黍稷方华”的生命热望。
永恒的脐带雨水与人类的共进化。"春天生雨,谷生万物”不仅是农谚,更是一份碳基生命的认罪书。人类从学会在谷雨时播种起,便与五谷结成寄生与反寄生的悖论同盟:我们驯化稻麦,稻麦亦驯化我们的肠胃、节庆与诗歌。而今,当卫星云图测算雨带移动,当转基因种子突破节气桎梏,这种关系并未断裂,只是如戴胜鸟从桑树迁至5G基站般,在数字土壤里重新扎根。
在雨水中重写生命定义 ,谷雨的本质,是天地以液态签署的永生协议。老农弯腰插秧的剪影,与实验室培养皿中分裂的细胞,共享着相同的生命脉冲;唐寅画中凋落的牡丹,与网红博主镜头下的稻田艺术,演绎着同一种美的轮回。当谷雨被装入气象App推送、被制成限定青团营销时,我们依然在雨声中听见《吕氏春秋》的古老训诫:“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二十四节气永不褪色,只因它镌刻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本身如何借雨水的韵脚,在每一粒破土的种子里重获童贞。
【作者简介】
语墨东江 文化传媒。张小鸥,笔名:语墨东江,清江学校教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青春的散文诗》编辑部成员,《渡头档案》编委会人员,《笔若诗歌网》签约诗人,《中乡美古诗词》审编人员。
地址: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清江学校
微信:zxo2302779056
邮箱:qjxxzxo@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