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娥
“群里哪位同学是‘戏虫’?今天来上课了吗?请把微信名改成真名,大家都已经改了!”
“‘戏虫’是我!我是‘戏虫’!”
循着声音望去,坐在我前排左边的一个女同学,慢悠悠地站了起来,回答班长。班长上学期在越剧班,新学期任我们的班长,大家都很熟悉。这时候忽然听见新来的同学叫“戏虫”,大家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真的假的,她叫‘戏虫’,群里的‘戏虫’是她?”
这时戏虫却一本正经地说:“这几天我也没看群,不好意思,耽误大家了。”说完坐了下来。她大约1.6米的个子,穿着玫红色运动休闲型服装,扎一个高耸马尾短辫,圆脸微胖,60来岁的样,面带歉意的微笑,课桌上放着水杯、笔记本、笔…… 这是戏虫给我的第一次印象。
老年大学每年在暑期后都会有新同学入学,因为我家以前住京剧院的隔壁,童年是伴随京腔京韵长大的。退休了由闺蜜介绍到这个京剧班,我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学习的。放学的路上,闺蜜问我今天上的两堂课感觉怎么样?我说挺好的,有老师教学,同学们齐声学唱,课间还在讨论心得,学习的氛围真好。特别是那个叫戏虫的,花旦也唱,老旦、老生也唱,微信名也挺有意思,在群里我一直以为是男同学。闺蜜笑着说:“她是我们戏曲班的老学员了,每年都入学,从来没毕业。我知道他特别喜欢戏曲,中国的,外国的,且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曲剧等,她都能唱上几段。她性格开朗,热心待人待事,关于她的故事,我只知道这些,你要是对她感兴趣,慢慢地了解吧。”
国庆前夕,戏曲班要去养老院举办公益活动,我在群里看见了活动通知,本来老家朋友约好来玩,没有时间参加的,之后忽然看见戏虫在微信群里发了条信息,大意是她的节目是彩唱,在招募一名伪军演员,服装道具现成的,两句台词三个字——走!快走!这好像也不难。平时我都爱看戏,但没机会演,先跑个龙套也挺有意思的,便欣然接了任务,可以了解同学们的活动,同时也是给老人们献爱心。
第二天,我直奔活动地点,路上还在想是不是来的太早了。到了现场才知道,同学们已经开始化妆、练声、做剧务了。我还在找戏虫,只见她整个一个活脱脱的“沙奶奶”。正在仔细地复习动作、眼神、唱腔。看见我了说道:“下次活动最好提早半小时到。”我心想我也没迟到呀,小龙套我肯定能演好。戏虫忙着边给我换上服装、道具,边交待台词:“走!快走!三个字,得分两次说,听到胡传魁‘把沙老太婆带上来’后,你要用力地,狗仗人势地说‘走!’,跟在沙奶奶右边大概不能超过一米远位置,揣枪的姿式一定要有残兵败将的样子,当沙老太踉跄走了三步(因在牢房受折磨),然后你不耐烦了,为了显示伪军的匪兵习气,拿出你打鬼子没本事,欺负老百姓的坏劲,用枪托朝沙老太腰上捅一下。这一下演的要真,但又不能真的捅到沙老太,然后你就站在沙老太后面,等她把这一段唱完,跟着胡传魁、刁德一、阿庆嫂一起谢幕,你就算完成了任务。”
“嗯!嗯!”我被她说得一楞一楞的,原来一个小伪军,也有这么多说道呀!她认真地陪我练了好几遍,临上台还没忘把我帽子重新戴偏了一点,她说这才是伪军的样子。演出结束以后,我还真没想到,第一次上台就获得了大家的好评。特别是养老院的老人们,可能这场戏他们以前看的太多了,这次却比以前大不相同,一致地觉得沙老太身边的那个伪军有点意思,活灵活现的坏蛋样儿,跟电影上的那个伪军演的一模一样。这是我与戏虫第一次亲密接触,收获了不小的成就感,也被她对戏曲的认真劲折服了。
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我俩自然成了好友、闺蜜。她时常跟我炫耀她的戏史:曾七上杭州,杭州每年都要举办国际戏剧节,曾看过俄罗斯《天鹅湖》《睡美人》,英国的《猫》,法国《卡门》,嵊州越剧团《孔乙己》,《何文秀》,小百花《屈原·天问》;上海交响乐厅,意大利歌剧之夜《饮酒歌》、《今夜无人入睡》,沪剧《芦荡火种》,《燕燕说媒》;三下苏州演艺中心,欣赏过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演奏,音乐会世界巡演苏州站,听过苏州评弹《白蛇·断桥》,《探清水河》,《蝶恋花·答李淑一》;到桂林大剧院欣赏过《刘三姐》,海南大剧院欣赏过意大利爱乐团跨年音乐会;到国家大剧院欣赏过海政歌舞团国庆音乐会、《威尼斯商人》、《图兰朵》;到梅兰芳大剧院欣赏过《龙凤呈祥》、《遇皇后》;到老舍茶馆欣赏过《大西厢》、《黛玉焚稿》重庆欣赏过川剧《冮姐》、《变脸》、福建歌仔戏《十八相送》、武汉戏码头汉剧《打金枝》、楚剧《杨乃武》、河南豫剧《花木兰》、曲剧《卷席筒》、安徽黄梅戏《女驸马》、《半把剪刀》;到西安欣赏过纯陕西特色,整场方言的《白鹿原》,秦腔…… 她说了老半天,我也累了。淮安大剧院就在家门口的,这天堂(苏杭)的戏她说看就看,这么跟您说吧:她去过的地方,或者想去的无论是广东星海、成都、南京保利大剧院,还是澳大利亚悉尼、金色大厅,只要戏虫心里盯上了,指定跑不了。
每次听她讲完,我都以为她在跟我吹牛开玩笑,没曾想,有一次她还真把票根翻出来给我看,如数家珍地一张张介绍起来。我看那票面价,却开始嘀咕了,这退休金看戏全完啦!她听完咯咯大笑起来:有的时候必须相信眼睛,有的时候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我看戏已有独家秘笈,偶尔在网上购票,真心地看不起,我是一穷二白看戏,一个双肩包,一瓶矿泉水,两个白馒头。我说这不至于吧?她说:每次都简装出行,一般演艺场七点半开始,我七点前便到剧院门口,等黄牛票。因为大剧院门口一般没有饭店啥的,七点之前在等票,如果这个时间段还没吃饭,只好是看完戏再吃饭。很多时候我真的很幸运,老天一直助我,没有空落的,票价都是三折左右,就是说一千元面价,演出前三分钟,三百元搞定。第二个秘籍,这是我屡试不爽的,背着一个跨肩小包,然后装跟着没事人一样,在大剧院海报前,假装认真的看着,这时黄牛来了,跟我说“要票吗?这场音乐会不错,指挥某某,首席某某。”“唉,我亲戚上班去了,一个人没事,他家就住在这附近,出来遛遛,我也听不懂,如果二百元可以,只当消磨时间。”“不好意思,这个我亏大了。”然后,等到开场了,我也准备离开剧院,反正开演了,黄牛也不能把票砸在手上,追着我:“二百就二百,我亏大了。”“都开演了,不看了。”黄牛:“就几分钟嘛!一百八,成交!”那啥,感觉怎么就像个地下工作者,弄张票还得斗智斗勇。
唯一那次,国际戏剧节《猫》,黄牛不得劲,坐一天的大巴车到杭州,四天的演出,每天两场,下午晚上各一场,愣是没买着票,英国原班人马歌舞剧,传说在百老汇,演四十年了,场场暴满。这几天国内票友朝西湖纷至沓来。一等票价三千六,早已售完,怎么想三等票也得看上,要不白跑一趟,白等三天,急啊!第四天三等票八百六十,还下午场,如果不下狠心,晚上没票了,怎么可以?黄牛硬是一千零八十,“秘笈”在那天一点都不灵。
最近戏虫去广西旅游,顺道去了趟贵州,说是十年前资助的一个小学生,第一次见面很开心,还给小学校做了一次“戏曲进校园活动”。她经常参加市妇联组织的公益活动,疫情期间给小区附近的老人们义务理发。戏虫时常哼唱的《锁麟囊·一霎时》,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来鞭策自己。
跟戏虫在一起时间长了,发现她爱戏、看戏、说戏,并且都有她自己的一套解说词。她经常跟我讲一部戏里一句台词、一个道具、一个眼神、一幅背景、一个动作,都包含了哪些含义,与整场演绎的呼应。反正这里面的知识太多,我也讲不全乎。还让我的咋舌的:周边市红色教育基地,全程骑行完成。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盐城鲁艺旧址、涟水抗战第一枪纪念塔、栗裕七战七捷、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
用戏虫的话来说,本尊爱戏、唱戏、演戏、国内外戏剧、音乐会,一直在线。去年是戏虫六十岁生日,家里人给她的贺礼红包,都用在李皇后、女驸马、小仓娃、沙奶奶、红军、伪军、新四军、韩英、江姐、宝玉等服装道具上了。她热爱戏曲的这股子劲,感染了我,我也教了孙子一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我们醉于戏曲之韵,醒于人间烟火。
一来二去我便也成了“戏虫”!
记得淮安保利大剧院建成,接到戏虫电话:“亲,开抢啦!”我一看票价有些贵了,首场演出东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央芭蕾舞团原班人马,现场八十多人的音乐伴奏阵容,这可是献给淮安人民的视听盛宴,再不抢就没啦!终于抢到两张,三等票六百八,我真有点不舍。戏虫给我算了一笔帐,经典送到家门口不去看,如果去北京看一场,来回费用得多花多少钱?
“国家大剧院上演意大利普契尼《蝴蝶夫人》敢不敢去瞧瞧?”戏虫这是妥妥的挑逗!这有何不敢?早上坐高铁,中午到北京,七点半之前,还可以在大剧院附近的中山公园,人民大会堂逛逛!看完戏十一点到达高铁站,夜里三点坐车早上到家,三不误!(省住宿费)。
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这些年,我深深的体会到戏曲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如莫扎特所说:“音乐不在音符中,而在寂寞里。”戏曲的精髓也不在表面的唱、念、做、打,而在其中蕴含的人生况味,那些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亦假亦真,何尝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
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她千年的传承,更在于对人生的深刻诠释。梁祝化蝶而生的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何其相似,《赵氏孤儿中》的忠义气节,与《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主题遥相呼应,这些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
当普契尼用西方歌剧形式讲述了一个东方爱情悲剧,当巧巧桑唱起《晴朗的一天时》,我仿佛看到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墓前双双化蝶的决绝,音乐无国界,戏曲也如是。无论是京剧的皮黄还是歌剧的咏叹都在述说着人性的光辉与哀愁。中国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写意美学:几个龙套,便是千军万马;一个圆场,便是万里河山。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描绘的景象是异曲同工。音乐家用音符勾勒出溪流、鸟鸣、雷雨;戏曲演员则用身段和唱腔演绎人生百态。它承载着历史,每一幕都能触动心灵深处。夕阳西下,排练仍在继续,同学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少,我想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古老的声腔中听见了永恒的心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方寸舞台,无限天地。
校园老槐树下,依稀可见戏虫的身影,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同学正在张老师、周老师的带领下,排演越剧《梁祝》、京剧《锁麟囊》,这是为三八节准备的节目。梁山伯带着欢喜来祝英台家相会…… “化蝶”前乌云滚动,惊雷震天,仿佛要把那封建制度彻底埋葬。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恍然间明白了什么暮色渐浓,胡琴声悠扬,不远处,西大街教堂的钟声与戏曲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东西方艺术的对话。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无论是中国的戏曲还是西方的戏剧与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养着我们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