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穷不走亲,富不还乡”,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虽言辞简洁,却深刻地反映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引人深思。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其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其反映的部分现实,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片面性。
“穷不走亲”这一现象的出现,实有诸多无奈。贫困者常因经济困窘而心生自卑,在走亲访友时顾虑重重。他们既担心给经济不宽裕的亲友增添负担,又害怕面对因经济差距而产生的异样眼光,从而在社交中产生心理疏离感。而从亲友的角度看,自身经济压力大,对贫困亲戚的求助往往爱莫能助,致使贫困者走亲难以获得实质帮助,徒增心理负担,凸显出经济差距对亲情的冲击。这警示我们,社会应给予弱势群体更多关怀,让亲情在困难时发挥应有作用,成为他们的依靠。
“富不还乡”也有其复杂缘由。部分致富者因外地事务繁忙,无暇回乡。同时,一些人担心回乡后遭遇亲友过度索取,或成为他人嫉妒对象,从而产生心理和社交困扰。这提醒我们,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营造健康和谐的乡村人际氛围,让致富者回乡感受温暖,避免不必要麻烦。
然而,需明确“穷不走亲,富不还乡”这一观念并非全然合理。亲情本是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不应以贫富衡量。贫困时走亲,或能获情感支持、信息资源及实际帮助,助其脱贫。富者回乡则意义重大,能带来资金、技术和理念,推动家乡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升华。诸多成功案例表明,企业家回乡投资办厂,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为打破这一不合理观念,需社会、政府和个人共同发力。社会应加强价值观引导,通过宣传媒体、文化活动等弘扬亲情可贵、感恩回报精神,营造重情重义氛围。政府要完善保障体系,减轻贫困者压力,也要为富者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如出台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流程等。个人方面,贫困者不应自卑封闭,要积极维系亲情,富者要牢记社会责任,回馈家乡。
总之,“穷不走亲,富不还乡”是对现实的片面反映。我们应摒弃偏见,强化亲情,鼓励富者反哺家乡,共建和谐社会。
都市头条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