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渠壕 故园情长
文/祁永红(甘肃)
在庆阳那片广袤而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渠壕,宛如一颗镶嵌于大地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属于它的迷人光彩。去年腊月,我曾踏入这片满载回忆的土地。彼时,寒风凛冽,如冰刀般割着脸颊,整个渠壕仿佛被一层冰冷的纱幕所笼罩,弥漫着萧索与寂静。
我行走在渠壕的小径上,脚下的冻土坚硬如石,每一步都似踏在岁月的沧桑之上。路边的残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偶有几只瘦鸟在枝头蜷缩着,用警惕的目光打量着我这个闯入者。那些窑洞,在冬日的阴霾下,显得愈发陈旧与落寞,像是一位位历经磨难的老者,沉默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望着这片土地,心中却并未被眼前的荒芜所填满。相反,一种期待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我知道,寒冬只是暂时的,这片土地有着它自己的节奏与韵律。我对着渠壕轻声许下诺言:等来年春光旺,春正好时,我会再游渠壕,去见证它从沉睡中苏醒,绽放出勃勃生机。
时光流转,仿若白驹过隙,转眼间,春天的脚步便轻盈地踏入了这片土地。当我再次站在渠壕的入口,三月的春风宛如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我眉间的尘埃,也拂去了渠壕冬日的倦怠。
刚至渠口,那熟悉的打趣声便如同悦耳的音符般传入耳中:“嘿,又来瞧你这心头宝啦,莫不是盼着这老地方能一夜‘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扭头望去,见是邻居二叔,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亲切的笑意,皱纹里仿佛都藏着温暖。我赶忙回应:“二叔,您可别打趣我了。这渠壕啊,在我心里那可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比啥都美。您瞧瞧,这春天一来,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变化可大了。”二叔点头称是:“是啊,虽说咱这地儿缺水,可春天一到,该有的生机一点儿都不少。”说着,我俩便并肩往渠壕里走去。
二叔兴致勃勃地讲起村里近来的琐事,他的声音在春风中回荡,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哪家喜添新丁,那孩子响亮的啼哭声,恰似春天里最动人的乐章,为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哪家孩子考上了好学校,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邻里们纷纷道贺,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二叔还说起村头那棵老槐树,今年似乎花开得格外繁茂,像是在为这春天增添几分热闹。我也向二叔分享着自己在外的见闻,那些繁华都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可即便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但在我心中,渠壕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正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表达的那般,故乡的一切总是格外亲切。
踏入渠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院那几孔窑洞。爷爷的老窑,在三月暖阳的轻抚下,原本略显灰暗的黄土墙,竟泛起淡淡的金色光泽,恰似被岁月精心晕染,蒙上了一层温暖的滤镜。窑洞前,去年还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星星点点地冒出嫩绿。那是三叔种下的蔬菜幼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群懵懂的孩童,好奇地张望着这新奇的世界。凑近细瞧,翠绿的菠菜舒展着叶片,似在尽情拥抱阳光,叶片上的脉络清晰可见,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地图;嫩绿的韭菜一丛簇立,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恰如诗中所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描绘的那般充满生机,每一根韭菜都精神抖擞,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还有那刚冒尖的小葱,纤细而坚韧,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宛如绿色的小精灵在欢快舞蹈。
步入窑洞,内部陈设依旧保留着往昔的模样,却因春之降临多了几分生气。窗户框上斑驳的菜绿色油漆,在阳光的映照下,透出别样的古朴韵味,那脱落的漆皮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独特纹理,记录着曾经的时光。玻璃上的灰尘似被春风悄然擦拭了些许,光线透入,于窑内地面洒下一片片不规则的光斑,这些光斑如同梦幻的拼图,拼凑出往昔的回忆。
在窑洞的角落,有一个陈旧的木架,上面摆放着爷爷曾经用过的编席工具,那把篾刀尤为显眼。篾刀的刀刃虽已不再锋利,却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打磨的厚重感,刀身有些许锈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看到这把篾刀,爷爷编席的场景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
爷爷编席的手艺堪称一绝。每年秋季,芦苇成熟,他便会去收割那些修长、坚韧的芦苇。回到家后,将芦苇仔细挑选,剔除掉那些瘦弱或有瑕疵的,只留下最优质的部分。接着,爷爷把芦苇放在院子里晾晒,让阳光褪去它们的青涩,赋予其坚韧的品性。
待芦苇晾晒得恰到好处,爷爷便坐在窑洞前,开始施展他的手艺。他先将一根芦苇拿起,用篾刀熟练地将其劈成粗细均匀的篾条。篾刀在他手中犹如灵动的舞者,轻快地游走在芦苇间,发出清脆的“唰唰”声。每一刀下去,力度和角度都把握得精准无误,劈出的篾条光滑平整。
编席时,爷爷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一种执着与热爱。他将篾条有序地排列,然后交叉编织,手指如穿梭的燕子,快速而灵活。随着篾条在他手中不断交织,一张席子的雏形逐渐显现。爷爷编的席子紧密厚实,纹理美观,既实用又耐用,在村里颇有名气。
在那些漫长的冬夜,昏黄的煤油灯光摇曳不定,爷爷就坐在这窑洞中,借着微弱的光线,专注地编着席子。我总会搬个小板凳,坐在爷爷身旁,静静地看着他。那跳动的火苗将爷爷的身影投射在窑洞的墙壁上,忽大忽小,而爷爷专注的神情,深深印刻在我的心底。他一边编席,一边会给我讲一些古老的故事,那些关于渠壕先辈们艰苦奋斗、保卫家园的传说,伴随着篾刀的声响,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爷爷已然离去,但这把篾刀却承载着他的手艺与精神,留存了下来。每次看到它,我仿佛能感受到爷爷的气息,那些与爷爷共度的时光,如同温暖的春风,再次拂过我的心头。
窑洞角落,除了篾刀,还摆放着爷爷曾用过的其他农具,锄头、镰刀虽已锈迹斑斑,却见证了爷爷辛勤劳作的一生。抚摸这些农具,我仿若能感触到爷爷当年握持时的力量与温度。那把锄头,木柄已经被磨得光滑,那是爷爷无数次挥动留下的痕迹,每一次挥动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与对生活的期盼;镰刀的刀刃虽已不再锋利,但依旧闪烁着一种质朴的光芒,它曾收割过无数的庄稼,为家庭带来丰收的喜悦。
忆起爷爷,曾经他就在这窑洞中,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光,用布满老茧却灵巧的双手,编织着一家人的生活。在艰苦的岁月里,爷爷每日天未亮便出门劳作,直至夜幕低垂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归巢。但他从不抱怨,默默为家人奉献着。犹记一次,我在窑洞中玩耍不慎摔倒受伤,爷爷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将我紧紧抱在怀里,轻声安慰。那温暖的怀抱,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如今,物是人非,然那些温暖的回忆,恰似窑壁的纹理,深深镌刻在我心中,正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份祖孙情,深厚而绵长。爷爷还会在农闲的时候,给我讲许多古老的故事,那些关于渠壕先辈们的传奇经历,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他讲起先辈们如何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开垦出肥沃的农田,如何齐心协力修建起这些窑洞,抵御风雨和野兽的侵袭。那些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我的童年,也让我明白了家族的坚韧和传承的意义。
从高院出来,行至老太爷执刀挡匪的老宅,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在这三月的春日里,亦焕发出新的生机。老宅的墙体经春雨的润泽,土黄色的墙面愈发深沉,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当年惊心动魄的故事。墙根下,几株不知名的野花倔强地探出头颅,粉白的花瓣在风中微微颤抖,为略显肃穆的老宅增添了几分柔和的生机。这些野花,许是春风携来的种子在老宅的角落生根发芽,以自身的美丽,向曾守护这片土地的老太爷致以敬意,真可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便渺小,亦有其坚韧与奉献。
伫立在老宅前,我仿佛瞧见老太爷当年单手持刀,目光如炬,面对土匪毫无惧色的英勇身姿。门板上那道马刀刺穿的裂痕,在春日光影的映照下,仿若一道时光的印记,见证着家族的坚韧与勇敢。据传,当年土匪来袭,老太爷为护家人与全村财物,挺身而出,挥舞马刀与土匪殊死搏斗,终成功逼退土匪。想象着当时的场景,老太爷身着粗布麻衣,眼神坚定地站在窑洞前,手中的马刀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土匪们叫嚷着冲上来,老太爷毫无惧色,他身形矫健,刀光霍霍,每一次挥舞都带着破风之声。土匪们被老太爷的气势所震慑,却仍不死心,试图突破防线。老太爷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武艺,与土匪们僵持着,最终成功击退了他们。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老太爷的英勇,更体现了他对家人和村庄的担当。
岁月流转,老太爷的英勇事迹,恰似这春日破土的新芽,在家族的记忆中永远鲜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渠壕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种家族的英勇与团结精神,代代传承,永不磨灭。
离开老宅,不远处便是岁爷当兵的窑洞,门楣上“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门牌,在三月春光的照耀下,似褪去了几分往日的斑驳。阳光洒落门牌,那已略显褪色的字迹,竟反射出淡淡的光芒,仿若重新焕发出当年的荣耀。门牌的边缘因岁月的侵蚀稍有破损,却无损其承载的精神内涵。门口的地面,不知何时长出了几株嫩绿的小草,它们紧紧相依,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向这承载着荣耀的门牌致敬!
继续前行,来到老秀才那已毁的门楼前,在三月的春风中,虽仍透着几分落寞,却也别具一番景致。门楼前的几株竹子,历经一冬的蛰伏,在春天里愈发挺拔翠绿。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吟诵着老秀才曾留下的诗篇。这些竹子,是老秀才当年亲手栽种,它们见证了老秀才的一生,亦目睹了家族的兴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于老秀才,或许亦是一种精神寄托。门楼的基座已被蒿草淹没,然蒿草丛中,星星点点地长出了些野花,红的、黄的、紫的交织在一起,五彩斑斓,为破败的门楼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目睹此景,我不禁遐想当年老秀才在门楼内教书育人的场景。老秀才身着长衫,手持书卷,神情庄重地站在讲台上,台下坐着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他用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诵读着经典诗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孩子们跟着他的节奏,稚嫩的声音在门楼内回荡。老秀才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修养,他教导孩子们要做正直善良、有学问的人。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孩子走出了渠壕,成为了有用之才。有的孩子考取了功名,为家族增添了荣耀;有的孩子在外地经商,闯出了一片天地。老秀才虽已离去,但他传承的文化精神,犹如这春日绽放的花朵,永远盛开在渠壕人心中,“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后人当铭记老秀才的功绩,传承文化的火种。如今,虽然门楼已破败,但每到春天,这些野花依旧按时绽放,仿佛是老秀才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传承文化。村里还流传着老秀才的许多佳话,他曾免费为村里的穷人教书,帮助他们的孩子摆脱愚昧;他还会在农忙时节,放下手中的书本,去帮助村民们劳作。他的善良和奉献,让整个渠壕都对他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沿着渠壕的小路继续徐行,道路两旁的景色如五彩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展。黄土坡上,耐旱的树木在春天的召唤下,纷纷吐出新芽。槐树的梢头,嫩绿的叶片间夹杂着串串淡黄色的小花骨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得蜜蜂在其间忙碌穿梭,“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描绘的正是这般春日景象。榆树则似披上了一层浅绿色的薄纱,柔软的枝条随风摇曳,宛如翩翩起舞。这些树木,是渠壕的忠诚守护者,在这干旱的土地上顽强生长,为其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除了槐树和榆树,还有一些酸枣树,它们的枝干上布满了尖刺,但在春天也不甘寂寞,吐出了嫩绿的叶子,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顽强。
路边的田地里,农民们正辛勤耕种。他们扛着锄头,躬身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土地里。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是对丰收的殷切期盼。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粒种子皆承载着农民的辛勤汗水,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生命的奇迹,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土地上的丰收之歌。他们一边劳作,一边谈论着今年的农事计划,憧憬着秋天的丰收。有的农民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尝试新的农作物品种;有的则希望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和坚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满满的幸福。
不远处,几只小羊在草地上悠然吃草,时而低头啃食青草,时而抬头张望,似也在享受春日的美好。牧羊的孩子坐在一旁的土坡上,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那纯真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为这春日的渠壕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孩子的歌声虽然稚嫩,但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望着远方的山峦,心中或许在想象着外面的世界,也或许在期待着小羊快快长大。
渠壕的上空,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彩,如棉花糖般,在微风的轻抚下变幻着形状。时而似奔跑的骏马,时而像展翅的雄鹰。阳光洒在云朵上,为其镶上了一层金边,使其愈发绚丽多彩。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从天空飞过,欢快的鸣叫声,仿若在向人们宣告春天的降临。这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飞翔的大雁,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春日天空图,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描绘的是秋景,但此刻渠壕春景之美,亦不遑多让。天空中偶尔还会飞过几只风筝,那是村里的孩子们放飞的。他们在田野上奔跑着,欢笑着,手中紧紧握着风筝线,仿佛握住了自己的梦想。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与大雁、云朵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童趣和生机的画面。
漫步在渠壕间,三月的春风轻拂脸颊,送来阵阵泥土的芬芳与野花的香气。儿时的回忆如生动的画面,在眼前不断浮现。犹记小时候,我与小伙伴们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嬉戏。我们在黄土坡上追逐打闹,扬起漫天的尘土,那尘土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金色的粉末,洒落在我们身上;我们在田地里寻觅有趣的小虫子,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为了找到一只特别的小甲虫,常常会趴在地上半天,仔细地翻找着每一片叶子;我们在窑洞中玩捉迷藏,那欢快的笑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我们还会在春天的时候,一起去摘野花,将它们编成花环,戴在头上,互相夸赞着对方的美丽;夏天,我们会在渠壕边的大树下乘凉,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传说,那些神秘的故事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幻想;秋天,我们会帮着大人们收割庄稼,感受着丰收的喜悦,虽然辛苦,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冬天,我们会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欢快的脚印。
如今,小伙伴们大多各奔东西,但渠壕的情谊,始终深深烙印在心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距离无法冲淡这份情谊。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总会通过电话、网络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每当提起渠壕,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暖流,那些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此刻,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目睹眼前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渠壕,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独具宁静质朴之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与梦想,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传承。在这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渠壕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只小鸟从头顶飞过,欢快的歌声在空气中荡漾,仿佛为春天的渠壕奏响赞歌。我静静地伫立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思绪如漫天飞舞的柳絮,飘向远方。
回望渠壕的过往,它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耕耘劳作,用勤劳和坚韧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们在干旱的土地上顽强地求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太爷执刀挡匪的英勇事迹,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渠壕人精神的象征。在那动荡的年代,他以一己之力,守护了家人和村庄的安宁。这种无畏的勇气和担当,如同基因一般,在渠壕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每当面临困境,渠壕人总会想起老太爷的身影,心中便涌起无穷的力量。
老秀才在门楼内教书育人的场景,更是渠壕文化传承的重要印记。他用知识的火种,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有机会走出这片黄土地,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他的教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和对家乡的热爱。那些从渠壕走出去的学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曾忘记家乡的养育之恩,不曾忘记老秀才的谆谆教导。
而爷爷,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的不仅仅是席子,更是一家人的生活希望。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不懈的努力,为家庭遮风挡雨。他的勤劳和智慧,成为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底色。如今,爷爷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言传身教,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再看如今的渠壕,在春天的怀抱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田野里的农作物茁壮成长,那是农民们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窑洞在岁月的洗礼中,虽略显陈旧,但依然坚固,它们见证了渠壕的变迁,也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渠壕人的梦想。天空中飘荡的风筝,如同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梦想,在春风中自由翱翔。
我深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渠壕这片土地,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它是我生命的起点,也是我精神的家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我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期许。明年春天,我定会归来,看故园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续写属于我们的故事。
我想象着未来的渠壕,也许会有更多的变化。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可能会在这里生根发芽,让这片干旱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乡村旅游的兴起,或许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让渠壕的美丽和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但无论如何变化,渠壕的灵魂永远不会改变。它依然会是那片充满温情的土地,那座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家园。
我愿成为渠壕故事的讲述者,将这里的一切,无论是古老的传说,还是平凡的日常,都一一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让后人知道,在这片黄土地上,曾经有一群人,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勤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让渠壕的故事,如那悠悠流淌的渠水,千古流传,生生不息。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渠壕的大地上,给整个村庄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时,我缓缓地迈出脚步,不舍地离开这片土地。但我知道,我的心,早已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而渠壕,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永远敞开怀抱,等待着游子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