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授先生们,向时能教会农民无水种植
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李宝智
科技昌明,TV厉害,农学院校林立,农资厂商遍地,十八亿亩红线固若金汤,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今岁大旱,几十年所未有,而诸公犹在鼓吹"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不知天高地厚,水在何方?
农民们早已被教会了如何使庄稼高产。先是化肥,白花花的颗粒撒下去,土地便像吃了兴奋剂一般,拼命挤出粮食来。后来是农药,绿油油的液体喷上去,虫子们便纷纷坠地,像是被施了魔法。而今科技更进步了,连种子都要"转"个基因,仿佛不如此便显不出科学的神通广大。
农技员下乡,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站在田埂上讲授"科学种田"之法。农民蹲着听,偶尔点头,眼里却映着龟裂的田地。农技员讲得口干,从公文包里掏出瓶矿泉水,咕咚咕咚灌下半瓶,剩下的随手倒在干涸的土里,那水瞬间就被吸干了,连个印子都不留。
"无水种植?"农技员擦擦汗,"这个嘛,还在研究中......"
农资店的老板最是热心,每每有新药上市,必亲自到田间示范。他手把手教农民配药,那认真劲儿,仿佛在传授什么武林秘籍。农民学得快,不多时就能自己调配各种"仙方",只是庄稼却一年比一年娇气,离了这些"仙方"便不肯好好生长。
电视里天天播着农业节目,专家们轮番登场,讲土壤改良,讲节水灌溉,讲生态农业。画面里的庄稼总是绿油油的,果实总是沉甸甸的。镜头一转,却是农民们仰着脸看云彩,盼着能下场透雨。演播室里冷气充足,专家们的衬衫干爽挺括,谈笑间又一项"抗旱技术"问世了。
城里人吃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感叹科技真发达,再不必"靠天吃饭"了。他们不知道,那些标着"有机"字样的蔬菜,或许昨夜刚被浇灌了从地下三百米抽上来的水;那些饱满的米粒,或许正消耗着最后一滴深层地下水。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了不需要土壤的作物,称之为"无土栽培";又培育出了耐盐碱的品种,称之为"生物技术突破"。而今大旱,不知何时能研发出"无水种植"的神技?或者,干脆教会庄稼喝农药解渴?
自然终究是记仇的。你给她一刀,她未必当场还手,但总会找个机会还你一剑。干旱便是她亮出的剑锋,只是不知诸公可曾看明白?
不知何时能教会农民无水栽种植
作者简介:李宝智,陕西省千阳县张家塬镇曹家塬村人,农民,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果树专业,为农民科技专家。现任杨凌生态农业促进会副会长。热爱文学,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发各公众平台。
2013年入选“全国好人榜”;2020年获得宝鸡市老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金秋”活动论文三等奖;分别获得市县镇不同荣誉称号与表彰30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