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飘香端午节 (散文)
作者 刘希玲 (山东)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习俗,在流年岁月中一直沿袭着。
每至端午节之际,生活在乡间的人们,都会走出家门,去田野里采撷艾蒿。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把整棵的艾蒿插于门上,以求消灾祈福、辟邪驱鬼,保佑家人健康平安。记忆中,艾蒿的清香一直飘着乡野浓情,故乡的端午节就蕴藏在这悠悠的艾香里。艾蒿在我们当地叫艾子。
端午节这天,天还没亮,母亲就叫醒了我,让我去村外割艾子,并再三叮嘱别忘了“拉露水”。“拉露水”就是在太阳没出前,用手掠取植物叶子上的露珠抹于脸上,就叫“拉露水”。
传说端午之日的露水,是天上落下来的仙琼玉液,是祥瑞之物,用之抹脸会明目祛病,且一年之中不打瞌睡。若被阳光照过的露水,则不是那么灵验。所以“拉露水”都要赶在天亮之前,母亲催我不要磨蹭,还说露水珠儿见了太阳就不好使了。
我拿着镰刀和绳子,快步走出了家门。村外,拂晓的天空仍是朦朦胧胧,曙光不是那么明显。走在田埂上,吸着略带泥土气味的清新空气,心旷神怡。
端午节的露还真是满地都是,鞋子不知不觉地被露水打湿了。眼前的麦田里,麦穗已齐刷刷地呈现出了金黄色,看来麦收也就在这一两天。放眼望去远处的田野里,有不少人影在晃动,他们也是在趁着太阳没出前,忙着拉露水。
离村子近的艾子,被人们割的所剩无几,只留下了些低矮和被踩倒的艾还待在地里。这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决定去离村庄最远的北耩那里碰碰运气,北耩是我们村的丘陵地,土质贫瘠,只能种植地瓜和玉米。地的北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干渠,渠里常年流水不断。
到了北耩,感叹自己来对了。眼前这长长的堤堰,被一丛丛已拔了节的艾子覆盖着。由于雨水的充沛,艾子长势茂盛,有齐腰深,绿绿的枝叶横斜地伸展着,叶片上的露珠时流时溶,纯净的一尘不染。
我赶快俯下身来,双手捧住滚动的露珠,轻轻地滋润在脸上,一阵湿漉漉地思绪便漫了上来,童年的艾香在我心里怎么也飘散不去。儿时记忆,农村有不少人家家里没有钟表,端午这天一般选择在鸡叫三遍时起床,到坡里割艾子。
遥想那年的端午节,家无钟表的邻家三嫚或许也是在鸡叫三遍时,领着她家的大黄狗,来我家敲门,喊我去村外割艾子的。被叫醒的我,即刻拿着镰刀和绳子出了家门,我问三嫚去哪里割,三嫚说她已踩好了点,红泥湾那里有的是艾子。
红泥湾是我们生产队,在村西地块的地名,因地下是红石板,一湾深水在地的中间,所以那块地就叫红泥湾。我说去北洼吧,北洼的水渠边也长着不少艾子,三嫚说去北洼看不见小火车,去红泥湾能看见小火车,因小火车道离红泥湾不足百米。
我最不愿去的地方就是红泥湾,湾的南北都有大片的茔盘,且有新坟,常有绿色的蛇在那里出没。邻居花香嫂说,有一年夏天,午饭后她去红泥湾的茔盘里割草喂兔子,曾在一草丛中摸到了一盘绿花蛇,她吓得一腚坐在了地上。醒过神来后,看到蛇还没走,她便去湾边捡了块石头,狠狠地朝蛇砸去,蛇这才跑了。 天不亮去那里,还真是有点害怕。三嫚说有狗在还怕什么,为了能看到小火车,我还是跟在三嫚的身后向红泥湾走去。
到了红泥湾,天还没太放亮,有大黄狗给我们壮胆,也不觉得太害怕。只见茔盘里有成片的艾子,我们在湾边拉了露水后,就开了镰。我怕长虫,没敢进茔盘里割,只顺着湾边割了些不如茔盘里长得高的艾子。
不得不佩服三嫚的胆量,她一个人钻进了茔盘,不大一会功夫,就割了一大捆。这时,天已放亮,我们挑选了一些嫩长的艾子,编成花环,妆扮在头上,在湾边等小火车路过。
我俩目不转睛地瞅着小火车道,一直没看到小火车的影子,焦急的我们索性去了火车道。小火车道是南北走向,俺俩南也看了,北也瞅了,始终没见到小火车。于是,我们便把耳朵贴在轨道上,还真听到了远处火车轮子在铁轨上的滚动声,我们赶紧站起来,退到离小火车道能有五、六米的地方。
三嫚一个劲地往后拉我,说是靠火车道近了,能让火车吸进去,我只好顺着她,一起往后退了几步。只见小火车从展格庄村西一路向南,呜呜呜呜地开过来了,前面的车厢拉着人,后面的车厢装着货,很羡慕那些坐车的人,因我俩都没捞着坐过小火车,只能目送着小火车驶出站台,向南开去。
望着小火车远去的背影,我们约定等秋天拾草时还来这里,捎带着再看小火车。那时,能看见小火车从我们跟前开过,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那个年代很少有光景可看。
早些年,农村的夏夜,蚊子很多。晚上纳凉的时候,为了防止蚊子叮咬,村里人喜欢用艾火驱赶蚊子。把新鲜的艾子阴干一两天后,再拧成长长的大辫子,挂在屋檐下晾晒、风干。待三伏天夜晚纳凉时,就从屋檐下取下来,用火柴点燃,缕缕青烟缭绕扩散,一股股特有的香熏味弥漫在我们周围,熏得蚊虫不敢靠近我们。
童年的夏夜,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几乎都是伴着艾香度过的。在艾香中,我们聆听长辈们讲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的爱国故事。讲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传说。讲《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因在端午之日喝了雄黄酒而现出了可怕的原形。当然,端午的故事与传说远远不止这些。
相传端午插艾的习俗,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唐僖宗年间,黄巢发动了农民起义,杀富济贫。官府很害怕,就在百姓中诬蔑黄巢的队伍乱杀无辜。一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一听说黄巢来了,就纷纷出逃。
有一年,农历五月初四日,黄巢一人骑马路过一个村庄,看见一农妇怀里抱一个大孩子,手里领着一个小孩子,神情慌张的跟着村民落荒而逃。
黄巢下马问农妇为何而逃,农妇则说黄巢的队伍明天就来了,还说黄巢青面獠牙会吃人。当黄巢问农妇为什么抱着大孩而领着小孩呢,农妇则说她是大孩子的后娘,小儿是她所生。
这位母亲的无私,深深地感动了黄巢。他告诉农妇,不要听信谣言,黄巢是不会杀老百姓的。说着便随手在地上拔了一把艾蒿,交给那位农妇,告诉她回家后把艾插在门上,士兵就会见艾不杀。农妇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村里人,于是家家户户门上插艾。
第二天,黄巢的队伍到了村里,看到农舍的门上都插着艾,便退了出来。由于插艾,全村人平安无事,人们觉得是艾驱走了恶魔,是艾救了他们。后来人们将艾改名为艾子,即“爱子”之意。从此,端午插艾,逐成风俗。
如今,端午艾的清香不仅弥漫于乡间,城市的大街小巷也能闻到。艾子越来越被人们所器重,已然成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近几年,当端午临近时,街头、路边、集市上,都能看到绑成捆的艾草在售卖。
五月是艾的季节。端午艾不仅有若干的民间传说,还有纯洁的爱情与相思。艾草飘香,也有它的浪漫风采。早在先秦时代,人们便将艾看做是相思之物。
相传端午那天的清晨,一位身材苗条,穿着蓝底碎花衣裙的美丽姑娘,在河边的艾丛里采艾。姑娘那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被河对面的布衣才子看中,写下了“彼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最美相思情诗,被一代又一代人在五月艾中念起,成了热恋中情侣的牵念。
从诗经里走来的艾,不再是平凡的植被,而是男女青年相思之情的寄托。艾属菊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艾也是一种医草,它能驱毒,杀菌,逐湿寒。《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等作用。
苏轼曾经在《端午帖子词》中写到:“采秀撷取群芳,争储百药良,太医初荐艾,庶草验蕃昌。”可见,端午采艾入药很早就被古人所认知、应用。其实艾是一种非常不起眼的野生植被,它们大都长在堤堰、沟旁和路边,从不择地而生,山耩薄地或土旮旯缝里,照样能扎根繁衍,竭尽全力地生长着,静守着那片很容易被人淡忘的角落。
为了给艾留住生命的根,我没把它们连根拔起,而是挥起镰刀,大把大把地握着艾的茎,咔嚓、咔嚓地割了起来。不一会儿,站在渠边的艾子,就被我放倒了一片,艾的茎我捆走了,根仍在地下。
来年的春天,这长长的干渠边还能冒出新绿,长出成片成片的飘着香味的艾。艾是一年一度,明年的端午,我还想去北耩割艾,更想与三嫚一起去,去年少时割艾地方,去感受端午的艾,把最好的艾带回家。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刘希玲,女,莱西市水集二村人原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莱西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水集作协副主席,多篇散文、短篇小说刊登于省、市级刊物,偶有获奖。书法作品先后入选《沽水墨韵》《莱西机关书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