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上,有一种人被称作“老好人”。他们性格看似温和,跟谁都能打成一片,处事圆滑,谁也不得罪。人人都觉得他们是好人,值得信赖。可我却想说,这种“好”往往是假象。特别是在一个不讲逻辑、不分是非、小人当道的环境里,老好人未必是真好人,反而可能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随波逐流的人。
《论语》有云:“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众人厌恶一个人,别急着附和,得看看他为何被厌恶。是不是因为他触碰了某些人的利益,动了谁的蛋糕,是不是揭穿了人们不敢面对的真相和事实出来呢?当众人推崇一个人,也别轻易相信,得查查他为何被捧。是不是因为他与某些人勾结,成了利益的代言人?判断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口碑,得深入考察,辨清真相。老好人被众人喜欢,往往因为他们圆滑,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可这种“好”,不过是讨好,是对是非的沉默,是对原则的妥协。
在一个小人得志的环境里,真话最不受欢迎。讲事实、说真话的人,处处被排挤;真正踏实做事的人,往往没好结果。反观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却被捧上天。不会做事、只懂讨好主子的人,收获满满。这种扭曲的现实,让人不寒而栗。能做事的人,被打压到无路可走;会吹嘘的人,却风生水起。这不是文明,是弱肉强食的丛林。
老好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原则、没底线、也就没有要捍卫的立场。他们八面逢源,却从不捍卫什么。他们可以对所有人笑脸相迎,却从不问是非对错。这样的性格,看似温和,实则软弱。他们不敢得罪人,因为他们怕失去,怕被孤立。可这种“好”,是空洞的,是对灵魂的背叛。相反,那些雷厉风行、口直心快的人,见到不公就发声,敢于质疑权威,敢于争取权利。他们不怕得罪人,不怕被贴上“讨厌”的标签。他们直言不讳,真诚待人,有什么说什么。这种人,才是真性情,才值得深交。
我太了解这两种人了,因为我曾是老好人。过去的我,圆滑处世,尽量不得罪人,总想着让大家都喜欢我。别人问我意见,我会挑好听的说,哪怕明知有风险,也不敢直言。可这样的我,活得像个影子,没有自己的棱角。后来,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开始反思、开始思考慢慢自己意识到,圆滑换不来尊重,只会让我越陷越深。于是,我变了。我开始有原则,有底线,见到不公就发声,哪怕因此成了“异类”。
现在,有人再咨询我问题,我不再像过去那样讨好。我会用逻辑分析,有什么说什么,不在乎对方喜不喜欢。说不说,是我的责任;做不做,是他们的事。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投了个项目,来问我意见。我分析后发现风险极大,按过去的我,可能怕打击他,选择沉默。可现在,我把风险一条条讲清。他信不信,我无所谓,但我必须说。因为不说,就是我的失职。真话逆耳,可忠言才是对人的尊重。
最近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偶尔会对朋友在一些事情中选择中立而感到不舒服,但又挑不出对方的毛病,只能怪自己太小气。但那些总是在关系中保持中立态度的人,看起来好像很客观,很包容,但实际上是冷漠自负的表现。有人会提出质疑:那如果你就是错的那一方呢?难道也要情感绑架我帮亲不帮理?
其实很多时候,中立并不意味着“偏向合理的道德”,而是为了置身事外,把自己摘出去。因为假使你的朋友真的是“胡搅蛮缠”“无事生非”,你早就不是“中立”态度了,而是会放下表态权力,退出这段关系。只有陌生人的立场才谈得上“绝对中立”,或者说,陌生人中“事不关己不表态”的人大有人在,选择中立就是主动把关系退回到“陌生人”的层级,这是对关系的降级。
这种转变,让我失去了许多“朋友”。我被贴上“不好相处”的标签,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找回了自己。我宁愿做那个被厌恶的真诚者,也不愿做被喜欢的空壳。真实比圆滑珍贵。真诚和原则,是立足的根基。
对那些还在犹豫的人,我想说:别被老好人的假象迷惑。圆滑的人,可能只是墙头草;直言的人,才是真君子。别怕被厌恶,真话虽苦,却是解药。选择做谁,决定你的路。像我一样,做那个“讨厌”的人吧,至少,你活得真实,活得有骨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