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川孙翁传
近期有疾,宅居室内,惟读书撰文为要。
一日午间,倦甚,不觉抚书而眠。
忽兮恍兮,有二翁飘然而来。一翁儒服,阳明冠,隆额浓须,大耳垂轮,两目炯炯,甚清癯。一翁长袍马褂,瓜皮小帽,满目和然。
余甚诧,时已二十一世纪,如何得见古人?遂拱而问曰:"二翁何来?"
儒冠者曰:"子日夜所读蓝田民国续志,非我领撰者乎?余乃华胥牛蓝川是也。"
余方悟,来者牛才子也。不觉喜甚,复拜而问曰:"小子羡先生也久,今日一见,幸甚,先生此来,必有教于我。"
牛才子笑曰:"闻子好于搜集蓝田掌故,日夜不休,今特来一会。"
遂指另一翁曰:"此人故事,子知之乎?此乃孙翁,吾子故乡皇甫川人也。
孙翁好行仁义,向以忠厚闻于乡里。粮之出纳,每以加一斗出,而以八升斗收之。后因生孙,喜而减收,一升改八为七。
仆人亦效之,出收租归,遇债户苦难,则言其状于翁,翁辄怜而分所收之半归之。
主仆如此,故称誉于乡里,周下皆闻。
庚子年歉收,翁亲诣官府,请输粟助赈。官为输十斗,翁曰甚少,增至二十石,仍曰少。以笔授之,令其自书。翁遂书百石,数运输无少吝,其明大义如此。
胡文忠公有言,非鄙吝不能聚财,非抑勒不能取鄙吝之财。故官府劝捐,有打乐输之谑。孙翁若此,不亦可敬乎?故昔日录于方志。
今事已百年有余,昔日方志有几人阅而知之?其人功行,久已湮没于乡里。今知子有心,特来告知。"
余视老翁,其人赧然,嗫嚅似不能言。
余方询老翁名,忽闻天雷轰然而响,雨声大作,惊而醒来,原是一梦。
急查民国续志,果然有之,不觉惭然,叹往日读书之不精。
昔战国之时,田乞"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以收民心,终代齐政。而孙翁行此,纯属义行。
吾皇甫人才辈出。孙翁己佚其名,不知何村人也。然其义行何忍泯灭?今乃复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