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受到“四个教育”的讲座
——白瑞强主讲连环画的故事
王夫
“今天,我聆听了白瑞强老师对连环画故事的精彩讲座之后,让我深刻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这是来自革命老区东北黑龙江省鸡西市《兴凯湖微生活》平台总编辑王夫在静心听完白瑞强主讲连坏画故事讲座后的一番真情感言。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4月19日上午,由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龙丰街道文旅服务中心、惠州市东江书院主办,龙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龙丰街道妇联、龙丰街道团委协办,在龙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成功地举办了“阅见鹅城·书香传韵”——以书为舟渡千年,文脉如水润万家为主题的讲座。
此次讲座由白瑞强主讲。
白瑞强,广东省书香家庭代表,惠州市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代表,惠州市关心下一代讲师团专家成员,中国传统文献和连环画收藏家,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公益推广,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
讲座现场
白瑞强在讲座中说:“在浩瀚的图书世界里,有一种书籍承载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艺术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虽小巧玲珑,却能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它以文图结合的形式,通过多幅画面讲述故事的起承转合,这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连环画。连环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连环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茅盾先生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连环图画是最厉害、最普遍的民众教育工具,这一形式一定能够成为大众文艺最有力的作品。小小连环画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它以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个优秀的家风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精神内核。从“孟母教子”的智慧,到“岳飞刺字”的忠孝,从“三苏家风”的文脉传承,到“焦裕禄清廉家风”的时代楷模,再到“廖承志双清家风”的家国情怀,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文化的传承。”
为进一步树牢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白瑞强结合时代特色与惠州本土实际,精选了以上五个经典家风故事,以连环画为载体,通过图文结合、问答互动的形式,与现场读者进行了分享交流。让青少年在连环画的方寸之间,感受到中华优秀家风之美,汲取文化力量。
白瑞强在讲座结束语中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新时期,青少年群体与中国传统连环画应该结为“好伙伴”,当青少年群体开始惊叹连环画创作、陶醉于连环画故事,逐渐接受连环画时,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了祖国花朵的思想里,文化自信得以树立树牢。”
全体合影留念
难以忘怀的小人书
王夫
爱好收藏书籍是我小时候的习惯,周日早上,我照旧闲逛旧物市场,淘我喜欢的旧书,我自认为爱读书是好习惯。今天好凑巧,不经意间在书摊上看到了多年前我非常钟爱的“小人书”。“小人书”是我少年时最真的记忆,她伴我度过了少年时的美好时光。“小人书”勾起了我对童年读书的美好回忆,那一幕幕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那段时光使我难以忘怀。
“小人书”也称为连环画本,老百姓俗称为画本。我是60后,70年代上小学读书,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喜欢上了“小人书”,一本本图文并茂,故事情节生动的“小人书”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眼球,我徜徉在“小人书”的故事海洋度过了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在70年代经济困乏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期,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家庭是根本没有钱给孩子买“小人书”看的,当时买“小人书”可以说是奢侈品。虽说一本小人书也就几分钱,但在那个吃不好穿不好的年代里几分钱就可买到一斤酱油、一斤食盐、一盒香烟、一个作业本等用品。别说买“小人书”了,真是可望不可及,喜爱“小人书”的我是望眼欲穿,怎么办呀?有志气的我只有靠自己了,走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就在拣废品上做起了文章,于是我在每天的放学后拿着土篮子或布兜子到玻璃厂、井口和垃圾点拣碎玻璃、废铁和纸张等废品,在拣碎玻璃片时我的脚和手被划破了多次,可我全然不顾,就为卖了废品好买“小人书”看,值了,每次手里拣到废品的时候仿佛就像眼前看到了我情有独钟的“小人书”,拣到废品后不顾劳累、兴高采烈地送到当时西麻山唯一的废品收购站,换来了可怜的几角钱,拿着这几角钱一溜烟地跑到了离废品收购站不远的西麻山新华书店,挑选着自己喜看的“小人书”,真是爱不辞手,欣喜若狂的,心花怒放,手捧散放着满是书香的“小人书”美美地看呀看,也全然忘记了被划破手和脚的伤痛,真可谓是达到了废寝忘食、如饥食渴的地步,有时被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动得我泪流满面的。那时,一本“小人书”最便宜的也就是几分钱,几角钱是可以买到好几本的,也没有现在的盗版一说。我那时上小学是二部制的,有时在家看或者在上课的班级看,为这我还伤心流泪过多次,父亲见我对看“小人书”太痴迷了怕影响我学习,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入迷时,他一把在我手中夺走扔进了炉膛烧了,眼泪汪汪地看着心爱的“小人书”在炉膛中呻吟地燃烧着就像我也在通红的火苗中挣扎着,我恨不得要与我的“小人书”同归于尽了,我心疼得撕心裂肺地哭喊起来,很长时间我对父亲还是恨恨的不理他。有时在课堂上老师在讲课,我在下面搞小动作偷偷地看“小人书”,老师发现后就到我的桌前将“小人书”没收,我就多次流着眼泪哀求老师将“小人书”还给我,后来我发现老师们也爱看我的“小人书”。少年时代的我记忆力非常的好,也善于用语言表达,我每次看完一本有趣的“小人书”后都分享给周围的小朋友们,为他们讲“小人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他们不断地用阵阵的掌声和喝彩声为我点赞,有时他们结伴央求我讲最新“小人书”中的有趣故事,我也乐此不疲生动地为他们献艺,就这样我的小朋友圈里的朋友就比别人多了起来,难怪40多年后几位小学同学还说我小时候会讲故事。那时,谁家的孩子有很多“小人书”的话就是他家孩子的炫耀之本,彼此一样。我视“小人书”为自己的眼睛一般爱护,每次阅读后都精心地放在一个小木箱子里用锁头锁上,钥匙不离身,没有特殊关系的小朋友我是不借给的,就是借给了也不等人家看没看完就毫不留情地要回来,不怪小朋友们说我是一个小气鬼。我们手中“小人书”多的小朋友还互通有无、互相交流地看,也增进了小朋友间的纯真友谊。上了中学后,我开始阅读起来了大量的小说,在初二年级一次的元旦联欢会上我为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尽情地讲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纷纷向我投来了敬佩和羡慕的眼神。
1980年我家由西麻山搬迁到杏花新区,这时杏花煤矿刚刚建矿3载,没有图书馆和书店文化服务场所,我也因家中经济窘迫原因在刚刚考入高中后无奈地辍学了。我家离父亲单位比较近就总往他的单位跑,在单位我看到大多数的一线工人都住宿,业余文化生活非常的匮乏,我突发奇想地可不可以将家中“小人书”拿到父亲的单位出租给工人们看的念头,得到了当时采区工会领导的支持,于是,我就将已经沉睡几年的“小人书”搬到采区工会的办公室摆上了出租摊,你还真别说,真有不少工人师傅争相来租阅,有的小学生也来,当然我对小学生是免费的,这在当时新建的矿精神文化极度困乏时代也着实地丰富了一些矿工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后来这些我珍藏多年的“小人书”不知如何散失了,梦中经常看到我心爱的“小人书”回来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少年时代阅读“小人书”时,最让我感动、受教育和在脑海里打下深刻烙印的当属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等世界不朽之名著。在充满正能量诸多的“小人书”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书中主人公的顽强、执着、坚韧、勇敢和智慧的精神。我从小学到初中,特别是在我考入成人中等学校学习理工科后学习语文课是非常的轻松,成绩也优异,在课堂上老师也爱提问我,我也经常主动举手发言,到现在还有几位教过我的语文老师还夸奖我小夫的语文好。1981年参加煤矿工作后,在煤矿采掘一线工作的我不甘寂寞,拿起了手中笨拙的笔歌颂为煤矿采光掘热的“黑哥们”闪光点,一篇篇新闻稿件陆续在新闻媒体刊登和播出,先后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杂谈、理论文章和摄影作品1000余篇。被多家媒体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回忆这些,我想这都与我少年时期喜读“小人书”不无关系吧,一定是心爱的“小人书”给予了我文化基础的积累和积淀,这归功于那个年代的“小人书”。
作者简介:王夫,笔名:小夫 男,中共党员,政工师,1963年11月出生。
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写作,先后在鸡西市、黑龙江省、国家级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表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摄影作品。
曾被鸡西人民广播电台、《鸡西日报》社、《鸡西矿工报》社授予优秀特约记者称号。
著有《回望》两部文集。
现为《兴凯湖微生活》《乌苏里江微生活》平台总编辑,黑龙江省鸡西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鸡西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鸡西市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