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清优廪生莹阁李公懿行叙》
解读
文/张清华
近日,翻看我的学生尚新涛送给我的《民国洛阳碑刻》第三卷,发现有两个拓片,碑上记述的是同一个人李玉华。
李玉华是民国时期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生于清同治九年,卒于民国十九年。他到底有怎样的能耐,能在死后三周年之际让时任洛宁县县长的秦硕为其纪念碑题字“忠诚朴直”,能让与民国时期的知名人物温旭阳、张鹏举并称“洛宁三初”的杜逢甲为其撰写懿行碑叙呢?
这两通碑现存于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因两碑叠放在一起,仅见纪念碑碑阳秦硕题字。我根据拓片文字辨识碑文内容,缺字尽量按照上下文意予以补正,实在无法补正的用“”替代。现对两碑解读如下。
一、李玉华三周纪念碑
碑阳:
豫鄂皖剿匪司令部军法官代理洛宁县县长秦硕恭为莹阁李公三週纪念题:
忠诚朴直
亲族 (131人,名字略) 仝鞠躬
男、侄、孙(名字略) 仝稳石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菊月谷旦

1.题字人
秦硕担任豫鄂皖剿匪司令部军法官,同时代理洛宁县县长。这一身份表明他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能够代表官方对地方事务产生影响,其为莹阁李公题字,也显示出李公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受官方认可的程度。
2.题字
“忠诚朴直”四个字是对莹阁李公的高度评价。“忠诚”体现出李公在为人处世、对待事业或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忠实的态度,可能是指他对国家、对地方或者对某些理念的忠诚;“朴直”则强调了李公性格上的质朴、正直,不虚伪、不做作,为人坦率真诚,反映出他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这也是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优秀品质。
3.亲族...仝鞠躬
碑上刻有131位亲族的名字及子侄的名字,如此多的亲朋贤达、子孙共同为其鞠躬、稳石,足见其德高望重。
4.落款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菊月谷旦”为落款。“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明确了题字的时间是1933年,“菊月”是农历九月的雅称,点明了具体月份,“谷旦”通常指吉日,说明题字选择在一个被认为吉祥的日子,这也体现了题字人对此次纪念活动以及对莹阁李公的尊重和重视。

二、李玉华懿行碑叙
(一)碑文辨识、断句
清优廪生①莹阁李公懿行叙
洛宁万山巍嵬,巘崿复杳,自昔以犷悍桀骜腾传遐迩。而中高村李氏,顾以雍容儒雅,擅誉乡邦,空谷足音,私心钦迟者久矣。缘俗冗猬集,竟未克一访此世外桃源,文人结习,良用怅恨。甲寅冬,甲因浪迹,倦鸟归自幽燕,适该村李公润甫,亦协同县议会诸君子重整旗鼓,与黠吏抗。没刺谒叙,魁梧瑰岸,英姿飒然,虽年将望五,而风格俊异,殆将不可逼视,妍皮不裹痴背,重其然乎?未几,议会终结,公痛恶城市之秽浊,乃息影丘园,不复与关世事。甲亦奔波东西,辗转三秦巩洛之间,草草劳人,不亲公之謦咳者,盖数十寒暑,而不意辛未之秋,公遂遽归道山也。兹时越三载,德音弥广,里党拟镌其行谊,寿之翠琰。猥以甲与公有杯酒之雅,且与乃郎相处许久,遂以记载之任相属。嘉言懿行,垂为典范,固牖世启民所应尔也,其何敢辞?
谨按:公讳②玉华,字润甫,号莹阁。幼颖敏慧而嗜读,弱冠,以文坛雄杰籍甚士林。廿六,以郡试③冠,补博士弟子④。廿九,以优异食廪饩⑤。邑人方引领延颈,欲视公扶摇直上,驰骋翰苑,宣扬国光,为洛水增辉,而科举遽停,公竟掩旗息鼓,以老诸生终矣。嗣此绝意仕进,家居课读,河汾门下⑥,桃李满园。盖公恬淡之性,固不屑与无赖少年角逐奔竞也。
民初,选充本县议员,与议长张公耀光极相得,期年之间,邑中弊习次第荡清,而黠吏以恶直丑正之故,横相诬构,妖风怪雨无端来袭,党祸作而议会于以终止矣。公之由议会解组而归也,年甫四十有奇耳。坚毅之性,愈挫愈奋,故里闬急难,仍锐身自任,抵排周旋,一方依为长城。而公顾释燥平矜,无几微骄蹇之色,盖由所养者厚,故履险如夷,不同凡子也。
其尊公义门先生,年届耄耋,步履维艰,公捧杖进履,无或稍违。比患疾,沉绵床褥者数月,汤药之奉,率亲尝之。衣不解带,历昼及夜,如故常焉。昆季四人,公居次,谊笃埙篪⑦,耕读之暇,天伦乐叙,怡怡如也。
治家俭而有法,布衣粝食以为常,而于亲友之酬酢,则必求丰腴,曰:“古人以慢客为最大之失德。不惟惧其阶口,且迹近于傲。”于个人律身行己之法,亦不宜然也。性严肃,遇子侄辈,不稍假以辞色,微有违忤,则罚使长跪,不命之起,不敢起也,故家门肃穆,逾于公府。什物置放,皆井整森然,无狼藉。几案者,若蛛丝鼠迹交互横亘,则更绝迹矣。
其生也以清同治之九年,而作古则为民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寿六十有一。德配白孺人,性温和,能顺公喜,能佐公襄赞家政,而和中厉肃,不肯少以息,生儿孙之美志。今年六十四岁,星华满鬓,而康强不衰。公卒后,所有家政,一由孺人擘画经营,虽子妇盈室,诸孙绕膝,而清整秩然。登其堂,不闻有哗笑嘈杂之声焉,是真闺门中之凤毛麟角矣。经营家室之馀,尤能建室宇购沃壤焉,腾仆哗家计,日以丰裕,非偶然也。
子四:长作霖,毕业省立第三中种农校;次作仁,三作梅,均毕业□□□□□范;四作斌,毕业本城高小校。作仁历任本邑高小校校长、教育局局长、县党部常务委员及临汝财务局长等职。作梅历任高小校教员、县党部干事等职。孙五:长觉亚,□□口口口口口;次警亚、新亚、雪亚、醒亚,虽尚在童年,而聪慧秀丽,成就未可量也。
铭曰:系维李公,志高行芳,律躬端谨,矢志坚刚。洵慧哲而轶俗,允文阵之豪强。斯高举乎巍科,讵形口□□□。何选制之倏异,受给盛以□□。风□凛凛,□宵小建。勤朴无华兮德弥光,道大莫容兮世运则然,啸傲林泉兮亦复何伤。驭子兮严肃,敦纪兮饬纲。若理民兮与日星而永寿,□□□□□乐兮其是则是,效而□忘。
河南省立第三甲种农校毕业杜逢甲⑧谨撰。
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业愚晚段成德敬书。
(二)注释
①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为廪生,是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②讳:旧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③博士弟子:明清时指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
④郡试:即科举时代地方官主持的考试。
⑤食廪饩:享受官府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这里指成为廪生。
⑥河汾门下:借指名师门下,受其教诲的学生众多。这里指李公在家授课,学生很多。
⑦埙篪:两种乐器,常一起演奏,声音和谐,用以比喻兄弟和睦。
⑧杜逢甲:杜逢甲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三甲种农校,是民国时期洛宁县的知名人物,与温旭阳、张鹏举并称洛宁县“三初”。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与当地士绅和官员交往密切。和张鹏举、温旭阳等人一同为地方事务奔走,曾联合向冯玉祥状告毛迪康贪污等问题。从他撰写的《清优廪生莹阁李公懿行叙》中能看出其文字功底深厚。
(三)译文
洛宁的山峦巍峨高大,山势险峻深远,自古以来就以民风粗犷剽悍而闻名遐迩。然而中高村的李氏家族,却以雍容儒雅的气质,在乡里享有盛誉,就像空谷中的足音,让我私下里钦慕已久。只因世俗琐事繁杂,竟然一直没能去拜访这个世外桃源,这也是文人的一种习惯吧,为此常常感到怅然遗憾。
甲寅年冬天,我因在外漂泊,像倦鸟一样从幽燕之地归来,恰好遇到该村的李润甫公,他正协同县议会的各位君子重整旗鼓,与狡黠的官吏抗争。我前去拜访他,他身材魁梧,英姿飒爽,虽然年近五十,但风度不凡,令人不敢直视,果然是外表英俊,内在也很聪慧。不久,议会结束,李公厌恶城市的污浊,于是隐居田园,不再参与世事。我也在东西各地奔波,在三秦巩洛之间辗转,是个忙碌的人,有几十年没有亲耳聆听李公的教诲了,没想到辛未年的秋天,李公突然去世了。如今已经过了三年,他的美德声誉更加传扬,乡里人打算将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使其流传后世。因为我与李公有过饮酒的交情,而且和他的儿子相处了很长时间,所以就把记载他事迹的任务交给了我。他的美好言行,足以成为人们的典范,这本来就是启迪世人所应该做的,我又怎么敢推辞呢?
谨按:李公名玉华,字润甫,号莹阁。他小时候就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二十岁时,就以文坛雄杰的身份在士林闻名。二十六岁时,在郡试中获得第一名,补为博士弟子。二十九岁时,因成绩优异成为廪生。当时县里的人都伸长脖子,期望看到李公能够平步青云,在翰林院施展才华,为国争光,为洛水增添光彩,然而科举制度突然停止,李公只好就此停止追求功名,以老秀才的身份度过一生。此后他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在家中教书,门下学生众多。大概是因为李公性情恬淡,本来就不屑于和那些无赖少年争名逐利吧。
民国初年,李公被选为本县议员,和议长张耀光相处得非常融洽,在一年的时间里,县里的不良习俗逐渐被清除。然而狡黠的官吏因为厌恶正直的人,就横加诬陷,无端地制造谣言,导致党祸发生,议会因此终止。李公从议会解职回家时,年仅四十多岁。他性格坚毅,越受挫折越奋发,所以乡里有急难之事,他仍然挺身而出,从中调解,被一方百姓倚为依靠。而李公却能心平气和,没有丝毫骄傲的神色,这大概是因为他修养深厚,所以能够在艰难险阻面前如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一样,和普通人不同。
他的父亲义门先生,年近九十,行动不便,李公亲自为父亲捧杖递鞋,没有丝毫懈怠。等到父亲生病,卧床几个月,李公亲自侍奉汤药,并且都要先尝一尝。他白天黑夜都不脱衣服,一直像平常一样悉心照料。李公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在耕种读书的闲暇时间,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和和美美。
李公治家节俭而有法度,平常穿着布衣,吃着粗食,但在亲友往来应酬时,却一定力求丰盛,他说:“古人把怠慢客人看作是最大的失德行为。不仅是怕被人指责,而且这也近乎骄傲。”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如此要求。他性格严肃,遇到子侄辈,从不和颜悦色,稍有违背,就罚他们长跪,不命令他们起来,他们就不敢起来,所以家里气氛肃穆,比官府还要庄重。家中物品摆放整齐,没有杂乱的样子。如果有蛛丝鼠迹纵横交错,那更是绝对不允许的。
李公生于清同治九年,去世于民国十九年九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妻子白孺人,性情温和,能够顺从李公的心意,帮助李公管理家政,而且在和睦中又能严格要求,从不懈怠,生育了儿孙,有美好的志向。如今她六十四岁,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康。李公去世后,所有的家政都由她主持经营,虽然子孙满堂,但家里依然整洁有序。走进她的家门,听不到喧闹嬉笑的声音,她真是闺门中的杰出人物啊。在经营家庭之余,她还能建造房屋、购买肥沃的土地,家里的仆人众多,家境也日益富裕,这并非偶然。
李公有四个儿子:长子作霖,毕业于省立第三中种农校;次子作仁,三子作梅,都毕业于□□□□□范;四子作斌,毕业于本城高小校。作仁历任本邑高小校校长、教育局局长、县党部常务委员及临汝财务局长等职。作梅历任高小校教员、县党部干事等职。孙子有五个:长孙觉亚,□□口口口口口;次孙警亚、新亚、雪亚、醒亚,虽然都还在童年,但聪明伶俐,容貌秀丽,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铭文说:李公志向高远,品行美好,律己严谨,意志坚定。确实是聪慧贤哲、超凡脱俗之人,是文坛的豪杰。本应在科举中高中,却因选拔制度的突然改变,而未能实现。他风范凛凛,让小人敬畏。勤劳朴实而不浮华,品德更加光辉,大道不被容纳,这是世道的缘故,在山林中逍遥自在,又有什么伤害呢?他教育子女严格,注重纲纪。如果治理百姓,一定会与日月星辰一样长久,在快乐中遵循正道,效仿他的风范就不会忘记。
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三甲种农校的杜逢甲恭敬地撰写。
毕业于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的晚辈段成德,怀着敬重的心情书写。
(四)赏析
这篇碑叙通过对李公玉华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从其幼年的聪慧嗜读、科举中的优异表现,到民初在议会的作为以及后来隐居乡里的种种事迹,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严谨治家、热心公益等,全方位地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物形象。语言上,文字典雅,用词古朴,如“雍容儒雅”“空谷足音”“妍皮不裹痴背”等,体现了文言文的韵味。同时,叙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先介绍李公的家族背景和自己与他的交往,再按时间顺序叙述其生平经历,最后以铭文总结其品德和成就,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明确,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碑叙文。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河南洛宁人。洛宁县作家协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有上百篇诗文在《永怀河洛间《洛宁城事》《洛宁文友》《搜狐新闻》《今日头条》《天山诗歌》《建安风》等网络平台发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说下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