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驻在地罗布林卡后面的荒滩上。那儿有军区政治部的印刷厂;还有空指X部。连队大部分住帐篷和空指部队腾给我们暂住的土坯铁皮房。就是这片荒滩,即将成为未来的西藏军区拉萨八一校区。
军区八一校是军区的重要工程,解决西藏军区部队子女上学难的大事。虽说成都茶店子有一所西藏军区八一校,名额所限一时难以满足军区部队子女上学。
1975年元旦期间,5连副连长洛桑丹增,在回拉萨市区休假,路过罗布林卡南边,自治区工人医院门前的吉曲河,为抢救一名落水儿童光荣牺牲。被中央军委追认洛桑丹增为“爱民模范”。5连是英雄生前所在部队。一时间军内外的新闻工作者、作家、诗人,蜂拥而至,采访报道抒写“爱民模范”洛桑单增的英雄事迹。
西藏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组长罗良兴、创作员詹仕华(后来任组长)、任善炯等常来连队采访、摄影、收集创作素材,报道连队的工作和学习。
一天,指导员严正明领着年轻英俊的詹仕华、潇洒的任善炯两位老师来勤杂班,召集我、陈定毅、罗广毅、邓正林,拿出《解放军报》,让我们每个人各抄写一段文字。我们抄写后。詹仕华、任善炯和严正明围着看我们抄写的字,认真地品评着。原来是看谁的字写得流利工整,选派去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帮忙抄写稿件和文学作品。那时没有打字机和电脑,完全是手写。最后,指定我和陈定毅去完成这个任务。由此在雪域高原上有幸与詹仕华老师相识,而结下一段军旅情,也开启了我的文学之梦,在我心里种下文学的种子。而这份情谊贯穿我们一生。当时任善炯、詹仕华已在《西藏日报》《西藏文学》《拉萨河》《战旗文艺》等发表作品。詹仕华的《农奴的女儿》《小格桑》《边疆的眼睛》和参编的《春到雅鲁藏布江》都有影响。
在他们身边工作,既高兴又有些紧张。记得那年刚接触稿纸时,抄写过程中老是写错字。浪费当时西藏来之不易而金贵的稿纸。担心詹干事(当时机关也叫干事)把我退回去。
没想到詹仕华老师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微笑着鼓励我,不着急慢慢抄写。他说,字写错了不要紧,错字重新写在白纸片上,剪下来用糨糊粘在错字处,既节约时间又不浪费稿纸。
在政治部创作室抄写稿子的日子里,詹仕华老师除了关注我们抄写稿纸的进度和质量,也在吃饭和住宿上关心照顾,安排我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周末抽出时间陪我们去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逛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广场、劳动人民文化宫,参观色拉寺和哲蚌寺,拉萨大桥……他说,在西藏我们要爱西藏,了解西藏。还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工作,多经历一些事情,今后也可把记忆深的事写下来。难得的是詹仕华老师,给我和定毅留下了那个年代,最最珍贵的照片。可惜我东走西调,那些珍贵的往来书信和军旅留影,不知不觉中弄丢不少。
那时候看电影和看军区文工团、自治区歌舞团演出,是最难得的事。
周末只要军区俱乐部、自治区劳动人民文化宫有电影和演出,詹仕华老师就会给我和定毅弄票,他也抽出时间陪着去,让我们有机会欣赏高原上经典的歌舞、话剧,特别是西藏军区的歌舞《洗衣歌》《毛主席派人来》《金珠玛米呀咕嘟》《诳新城》等。电影《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长征组歌》《东方红》等等。这在连队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的。
完成抄写稿纸以后,我的军旅人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接兵、上成都军医学校,部队缩编调第三野战医院,做保健走遍边防,参加军区野战部队演习。做救护,外出进修学习。医院从拉萨移防到山南9医院,直到上北京军医进修学院(301医院)上学。从助理军医、成长为高级军医,随后又进入医院领导班子。
军旅人生几十年,走南闯北、风霜雨雪,走边防下哨所,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要退役转业了。在部队忙于医院的日常医疗保障工作,没有时间考虑那些曾经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和事,还有那历历在目的难忘边境之行,演习备战执勤巡诊。
在部队时就思念并打听詹仕华老师的消息,苦于那个年代的通讯条件所限,在军区政治部工作的刘吉高、军区门诊部的好友白雪,只知道詹仕华老师长期下边防采访深入生活,常熬夜写作,身体不好,不知道具体去向。
这事一拖,快50年了。一篇《我是抄手》,又勾起渴望见到詹仕华老师的心愿。转眼来到了2022年,一次偶然的战友群聊,我重提找西藏军区政治部詹仕华老师。战友王锋(原军区后勤部战勤科参谋),告诉我,他与政治部文化处的任善炯干事是好朋友,多次在成都,武汉等地聚会,并发给我他们的合影照。任善炯与詹仕华同在政治部创作组共事,关系非常密切。请任干事把电话号码发给我。辗转几十年了,终于把詹仕华老师找到了,同时也与任善炯老师有了长久的联系。
2022年6月中旬的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打詹仕华老师的电话。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我吗?老首长您好吗?终于找到您了。我激动得眼泪快掉下来了。听筒那边也传来急切激动的询问声,是义忠吗!记得!记得!身体和家人都好吗?现在定居哪儿?
听筒传来快50年的雪域军旅情谊。我一直在打听您呢,好想你呀。我写了一篇那年抄稿子的小文,特别想找到您核实和帮我看看修改呢。
现才得知,詹仕华老师因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创作组,回到家乡重装新城德阳。开始从事对外宣传,后到文联,做文学艺术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关管理,开展文艺活动,到基层深入生活,与省散文学会组织作家到县市区采风,策划组织全国散文名家看德阳大型采风活动,组织文化三下乡。市文联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省精文委、省文联等的表彰,他亦被省作协评为先进工作者。同时积极参加城市建设,旌湖两岸文化长廊打造,火车站广场,金螺湾生态公园本土文化元素的丰富,黄许仙人桥新农村建设凸显传说的倡议等。他的提案,《建设一街一景》《突出本土文化,打造本土特色文化长廊》,受到政府肯定奖励。他的建设三星堆为内容的南公园,重装文化长廊,三国文化长廊等提案被采纳实施。并发挥西研院人才优势,组织力量投入多所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团队受到市委办、市府办的表彰。他的任人唯贤,对文学新人的扶持,多受赞誉。工作之余他勤奋创作,先后在《诗刊》《解放军文艺》《昆仑》《西南军事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川文学》《青年作家》《散文诗世界》《香港散文诗》《作家报》《千岛日报》等发表作品。
出版作品集《三月鹰飞》《如诗的花期》《温謦的故乡》《从边关到平原》《我的圣地雪域》等;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诗歌节二等奖、《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作品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三十年征文一等奖、散文诗研究会作品集一等奖、全国第六届微篇小说金奖、四川散文奖等。
被评为优秀知识分子,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曾担任德阳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是德阳市文艺界的领军人物。现在是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副主席,都市头条《西部作家村》总编辑。
今年是我与詹仕华老师在雪域高原相识,到川西平原再见50周年,这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跨越时空、心心想念的再次握手,是文学之灯,军旅情结让我们结下不解之缘。詹仕华是首长老师,是兄长更是良师益友。
詹仕华老师邀我加入《西部作家村》做执行编辑。詹仕华老师对平台的文章编辑、图片、版式要求严格。我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在指导和鼓励中,编辑出一篇篇佳作,奉献给读者。
2023年5月14日,应詹仕华老师邀请,赴德阳孝感杨柳村仕华书院,参加西部作家村编委会议。
川西五月,小麦收罢,秧禾新栽,平原千里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有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士华书院,在田畴阡陌绿野农院竹林之间,清雅脱俗。这是我向往之地和文友聚会之家!这是我与詹仕华老师再次重逢的日子,高兴,激动,无以言说。见面了,我们双手紧握。48年了,我心中的那潇洒风度翩翩的詹老师,还是那样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蔼可亲。
这以后,我们又为文字文学工作战斗在一起。为我们钟爱的文学,为家乡的文化繁荣发展,为生养我们土地的美好明天而努力耕耘。
2023年5月11日,应詹仕华老首长的邀请,前往德阳市杨柳村《仕华书院》,参加《西部作家村》重组编委会会议。48年后重逢在杨柳村《仕华书院》。
48年后重逢在杨柳村《仕华书院》《西部作家村编委》合影,后排中詹仕华、前排左2李义忠
2023年11月11日,应詹仕华老首长邀请参加《西部作家村》征文颁奖活动,西部“旌城奇葩.健康杯”,李义忠投稿的征文《奇耙牛肉有奇葩》一文获得优秀奖。
2023年11月15日,再次应詹仕华老首长邀请,参加德阳《西部新诗、散文诗创研联盟》,2023“情系白马关、溯源三国遗风”采风行,赴罗江区参观白马关、庞统祠。
2024年3月16日,应詹仕华老首长邀请,参加德阳市德新镇五星村,“菜花为媒.诗歌为桥”“金色春天,花境五星”踏春活动。
2024年12月28日,第四次应詹仕华老首长的邀请,第二次前往德阳杨柳村《仕华书院》参加西部作家村.联盟,年度工作总结会议,老首长一往情深,编委们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团结协作、共叙作家联盟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最后,编委们根据工作情况,经过评选:涂国模、谭金强、孙金莲、商丘、程欣文、李义忠六人获得年度工作获优秀奖。
雪域军旅官兵情,天涯海角无音讯;
四十八年再相会,两鬓斑白笑吟吟。
那年首长招抄手,而今抄手不年轻;
当年同守边关雪,而今紧握情谊深。
李义忠20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