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幼童到暮年的心灵困境
邓怀兴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幼时困于未知的惶恐,暮年惑于消逝的怅惘,漫漫人生,心灵的困境如影随形,压抑如同一场无孔不入的流行病,侵袭着从幼儿园孩童到九十岁老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它像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挥之不去,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

幼儿的愁思
在洒满阳光的幼儿园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而言,原本应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时光,却也难以逃脱压抑的阴影。入园后,孩子们要经历与父母的分离,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由此产生的分离焦虑,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小朋友们紧紧拽着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小小的身体因恐惧微微颤抖。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温暖的家。在幼儿园里,他们不仅要听从老师的各种安排,遵守园内规则,还要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度过漫长的一天,无助地等待着放学时刻,渴望家人熟悉的怀抱。
游戏时间里,争抢玩具的冲突时有发生。小朋友们都想玩最爱的玩具,当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委屈与愤怒瞬间涌上心头。有的孩子会鼓起腮帮子,试图用眼神“威慑”对方;有的则直接大哭起来,哭声里满是不甘与无奈。
手工课上,愁思也悄然降临。看着手中的彩纸怎么也折不成漂亮的形状,胶水还总是把桌面弄得黏糊糊,小朋友们急得皱起眉头,小嘴一撇,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和小红花。
睡午觉时,本应是甜甜的梦乡,可对有些小朋友来说却是煎熬。他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听着周围小伙伴的呼吸声,心里越发着急,害怕因为睡不着被老师批评,只能睁着眼睛,满心都是烦恼。
回到家中,孩子们常常会出现哼哼唧唧、粘人、爱发脾气等行为。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表现,实际上是他们释放内心压抑情绪的方式。此外,家长不经意间的暗示性提问,如“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这样一问,有的承欢膝下或小鸟依人的孩子,原本就压抑的情绪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加剧孩子的委屈心理,甚至嚎啕大哭。
这些愁绪,是幼儿成长路上的小插曲,也是他们探索世界时最初的迷茫。

成长之愁,岁月之思
进入学龄阶段,孩子们面临的压力陡然增加。7-12岁的儿童,许多行为和表现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学校环境密切相关。部分孩子会出现多动、孤僻、胆怯、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困难、学校适应不良等问题。第一次面对考试,那白花花试卷上的题目,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满心盼着玩耍,却被如山的作业困在书桌前。害怕被老师批评,恐惧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那时候的愁,简单又纯粹。
迈进中学,愁似层层叠叠的乌云。学业压力陡然增大,九门功课的作业堆积如山,挑灯夜战成了常态。青春期的敏感与叛逆,和父母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那些无法言说的委屈憋在心里。一边是对未来的憧憬,一边是当下的迷茫,在成绩的起起落落间,在和朋友的分分合合中,愁绪如丝线般缠绕,剪不断,理还乱 。
大学,愁成了隐匿在繁华背后的迷雾。自由的生活让人一时不知所措,选专业、选课程,不知哪条路通向理想的未来。看着身边同学各自忙碌,自己却时常陷入无意义感的漩涡。社交的复杂,恋爱的酸甜,就业的压力,都在一点点侵蚀内心的安稳。曾经以为大学是避风港,没想到它是新愁绪的发源地,在看似广阔的天地里,却时常找不到自己的坐标 。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愁思如影随形,它们见证着成长,也催促着蜕变,在岁月长河中,成为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注脚 。

毕业生的迷茫与愁思
当大学的终章奏响,青春的校园渐行渐远,毕业生们带着学识与憧憬,却一头撞进就业的迷局,愁绪由此滋生,笼罩着整个群体。
站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如影随形。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前景诱人,可知识储备不足,门槛高耸;传统行业相对稳定,却面临着转型压力,发展路径似乎也不够清晰。选择国企,看重那份稳定保障,却担心体制内消磨激情;投身创业公司,渴望在创新浪潮中弄潮,又畏惧高风险与不确定性。无数毕业生在不同的招聘宣讲会、线上岗位投递间奔波,权衡利弊,却始终难以抉择,未来就像一团迷雾,看不清方向 。
而一旦失业,那便是一场集体的焦虑风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又失业了,怎么办”的求助帖,现实中,毕业生们在出租屋里日夜刷新招聘软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却又在一次次的拒绝中备受打击。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让生活愈发窘迫,为了节省开支,有人放弃了曾经的小爱好,有人甚至不得不搬离条件稍好的住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目光,都成了沉甸甸的负担,让他们在深夜里辗转难眠,不断叩问自己:未来究竟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片失业的阴霾

成年人的负重与前行
当青春的朝气被生活的琐碎渐渐磨平,成年人被家庭的重担压得步履蹒跚,愁思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肆意生长。
清晨,在孩子的哭闹声与老人的叮嘱声中匆匆醒来,生活的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早餐还没来得及咽下,就得操心孩子的学费、老人的医药费,每一笔开销都像紧箍咒,提醒着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看着银行卡里微薄的余额,想着即将到来的房租、水电费,焦虑顽固地趴在心头 。
工作上,为了多挣些钱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在领导的训斥与客户的刁难下强颜欢笑,即便身体疲惫不堪,也不敢轻易请假,生怕被扣工资,失去晋升机会。职场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崩塌,后果不堪设想 。
难得的休息时间,本想放松身心,却被各种琐事填满。带孩子去上兴趣班,陪老人去医院看病,忙完这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已所剩无几。想和朋友聚聚,吐槽一下生活的艰辛,可大家都在各自的生活里挣扎,只能在电话里匆匆问候几句 。
夜深人静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着熟睡的孩子和日渐苍老的父母,心中五味杂陈。愁生活的重压何时能减轻,愁自己能否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在这漫长的黑夜里,独自咽下生活的苦涩,期待着明天会更好,却又害怕明天的压力依旧 。

晚年生活的孤独与失落
当岁月的车轮无情碾过,生命步入晚年,孤独与失落却无法摆脱,将内心填得满满当当。翻看旧相册,看着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自己,对比如今衰老的模样,失落感油然而生。感叹时光匆匆,岁月不再,那些未完成的梦想,再也没有机会去实现。曾经以为漫长的人生,如今已接近尾声,可还有那么多话没来得及说,那么多事没来得及做,只能在无尽的愁思中,等待着每一天的日落 。
老朋友们也渐渐疏远,有的因病离世,有的随子女搬到远方。想去公园和老友们下下棋、聊聊天,却发现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在公园里独坐,看着孩子们嬉笑玩耍,年轻人活力四射,自己却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无人问津。曾经的爱好也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难以继续,想提笔写写字,手却不停颤抖;想出门走走,腿脚又不利索 。
退休后,社交圈子缩小,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在身边,一些老人还要面临留守、家庭变故、躯体疾病等现实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感到孤独、伤感和失落,变得敏感多疑、焦虑不安、易激惹。在突发刺激下,可能会引发老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类疾病。曾经热闹的家,如今只剩下自己的身影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徘徊。子女们偶尔的电话成了唯一的慰藉。每次电话接通,都想把思念与牵挂一股脑倾诉,可听到子女忙碌的声音,到嘴边的话又咽下,只化作几句叮嘱与问候。

缓解压抑与愁思
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九十岁的老人,压抑与愁思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打破这一困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理解、包容、关爱的社会环境,帮助每个人找到释放压力、缓解压抑的有效途径,让心灵重新获得自由和安宁。






总策划:陈银兰和于鸿雁


出品人李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