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谷雨
杨遵贤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它是衔接清明的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水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气的概述。
谷雨与诗歌结缘,正是天造地设。十分匹配。一年一度的谷雨诗会,自1962年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倡仪创办以来,它以歌唱春天,赞美生活,颂扬劳动,繁荣文艺的一项传统文学活动至今已跨越半个多世纪。
民间相传,谷雨时节,在繁忙的春耕中,在迷蒙的春雨里,广袤的山野田野,就会响起一阵又一阵清脆的鸟鸣:“布谷!布谷!”听起来,好像是在催促农民们快点播撒谷种。这种鸟,人们称它为布谷鸟。它们伴随着高低起复的啯啯蛙声,伴随着水牛哞哞的叫唤,农民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操持犁耙辘轴,开始忙碌起来。
三月漠野,雨丝霏霏。乡民们脚踩水平如镜的秧田,手挽竹编的角撮,用厚重的手掌,把被岁月淘出的金粒、珍珠的希望和着一起撒落。
一旦扑入大地的怀抱,雄魂便运行一股喷薄的地火,撕裂黑雾的压抑,斩断暴雨的抽打,分娩出星星嫩芽,啄破料峭春寒。
扬起生命的绿旌,延绵一个个绚丽的季节。我钟情文学,更钟情于诗歌,从少年始,便与谷雨和诗歌匹配的“谷雨诗会”结缘,至今仍然不改初心。
1962年,我读高中一年级,一天,在县城十字街口看到一则“谷雨征诗稿”启事,当晚。我写出一首20受行的新诗《谷雨礼赞》,翌日,投入县文化馆专设的邮箱。几日后,就收到编辑部的来信,请我速去面谈,接待我的是已是省作家协会会员的李贤琼老师,那时他约模四十来岁,却是满头白发,说话声如洪钟。他指出我的诗题很笼统,无诗味,要换。我一连想了几个诗题,他都觉得不满意,于是启发我用形象的东西深化诗意。当我想出第三个题目.“锄将大地当线鼓”时,他一拍桌子,连声称妙。后来,这首诗经他润色修改,发表在他主编的《谷雨诗报》上。几天后,李老师还邀请我参加了县文联主办的谷雨诗会。在会上,我热情洋溢,声情并茂的朗诵了我的诗作,赢得了台下阵阵热烈的掌声。
初出茅庐,鞭策鼓励了我,激发了我创作诗歌的热情。此后县文联主办的几届谷雨诗会我都有幸参加,直到高中毕业后下放偏僻的山村,以及11年繁忙的农村生活、生产中,我也一届不漏地参与。
这些诗会,规模不大,小型大气,大方简约。老中青,工农学,应有尽有,成了当年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活动,繁荣了社会主义的诗歌创作。
后来,上世纪90年代,我调入赣州市工作,加入了市诗词楹联学会,对于市县里主办的一年一度的谷雨诗会,更是积极认真地参加,乐此不疲。我与广大诗友、会员多次深入兴国、宁都、瑞金、石城、会昌等十数个县市区开展谷雨诗会一系列活动。
我青少年时,写新诗为主,擅长长短句。后来,八十学吹,学写格律诗,如《谷雨开妙境》:“年年谷雨翩然到/今日风光如美醪/词客诗家开妙境/情如大海歌如潮”《布谷谣》:“久闻布谷在仙乡/展翼翩翩担领航/飞过山川邀众鸟/声声催绿万田秧”《赋新篇》:“手抛青秧飞下田/瞬间染绿碧云天/声声布谷解人意/也学骚人赋新篇”
几十年过去,现如今,诗会年年开,诗作日日多,诗人岁岁盛。由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华诗词走进群众,走向青少年,群众性的学习、吟诵和创作诗词的势头正旺,中华大地诗潮滾滚而来。
特别是2019年,在冮西石城县举办的“大美石城”谷雨诗会,由于综合了诗歌朗诵、音乐、古琴演奏、民俗舞蹈、背景视频等文艺元素,精彩演绎了一场高规格、高水准、高品味、高人气的高雅艺术盛典,是江西乃至全国文艺界独特持久、影响最为广泛的文学景观之一。
我怀念谷雨,更怀念这规模盛大的谷雨诗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