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暮春
文/曾小蓉
花凝珠坠雨如丝,鸟浴枝头嬉闹啼。
一阵东风轻抚过,偶闻香色沁脾迟。
网络点评
一、意象解析与暮春意境的营造
暮春雨景的细腻描摹
首句“花凝珠坠雨如丝”以“珠坠”比喻雨滴,赋予静态的雨丝动态美感,暗含暮春时节的湿润与花谢前的脆弱感。这种“雨如丝”的意象与“嫩雨如丝踏垄行”异曲同工,均以细雨烘托春末的朦胧。
次句“鸟浴枝头嬉闹啼”通过鸟鸣嬉戏反衬暮春的生机,与“柳岸春深江草绿,落花流水燕低飞”形成对比,前者热闹,后者寂寥,展现暮春的多面性。
感官交织的抒情手法
后两句“一阵东风轻抚过,偶闻香色沁脾迟”从触觉(东风轻抚)过渡到嗅觉(香色沁脾),将自然风物与人的感受结合。“沁脾迟”的“迟”字巧妙点出暮春香气的渐逝感,类似钟灵毓秀诗“迷人最是粉墙外,画伞旗袍袅玉簪”的余韵悠长。
二、情感表达与诗境张力
明暗交织的暮春情绪
表面写雨丝、鸟啼、东风等明快意象,实则隐含对春光易逝的怅惘。“偶闻香色”的偶然性,暗喻暮春芳华难驻,与“一怀心绪春将逝,带泪梨花欲断魂”的直抒胸臆形成反差,更显含蓄。
“沁脾迟”的“迟”亦可解读为诗人对春色留恋而不得的无奈,呼应“谢了东风春易逝,池边夏近有青荷”的时序更替之叹。
动静结合的时空张力
前两句以动态的“珠坠”“嬉闹”展现暮春的鲜活,后两句以静态的“偶闻”收束,形成从喧嚣到静谧的节奏变化。这种手法类似“花不经风不能落,美人面上画姑苏”的动静对比,强化诗意层次。
三、艺术特色与诗家笔法
语言凝练,炼字精妙
“凝珠坠”三字浓缩了雨滴凝结、滑落的瞬间,画面感极强;“抚过”以拟人化笔触赋予东风温柔特质,与蒋樟炎“催花添柳燕莺啼”的拟人手法相映成趣。
全诗未直接提及“暮春”,却通过雨丝、迟香等意象隐晦点题,符合七绝“言浅意深”的传统。
结构工稳,起承转合自然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由景入情,符合七绝的典型章法。末句“沁脾迟”以嗅觉收尾,余味悠长,类似“寒风冷雨无情意,不晓佳人宅心愁”的含蓄收束。
四、横向对比与暮春主题的共性
与搜索结果的同类作品相比,此诗特点在于:
轻盈与怅惘的平衡:不同于“带泪梨花欲断魂”的悲切,或“天涯芳草揔关情”的羁旅愁思,此诗更显淡雅,以细微感受传递情感。
感官体验的强化:与杏花诗“嫩雨如丝踏垄行”的视觉主导不同,此诗融合视觉(雨丝)、听觉(鸟啼)、触觉(东风)、嗅觉(香色),多维度构建暮春意境。
总结:曾小蓉的《七绝·暮春》以凝练语言、细腻意象和含蓄情感,展现了暮春时节雨润花残、生机渐隐的独特美感。诗中“迟”字尤为点睛,既呼应自然时序,又暗含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形成幽微深婉的审美特质。其作品既符合传统暮春题材的共性,又通过独特的通感手法与留白艺术,展现了“有我之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堪称暮春题材中“以小见大”的佳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