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史话(五):玉山之镇(2)
明代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商品经济又一次兴起,民间集镇增加,清代也是这样。明清集镇分布特奌是于交通方便之处,赴集之人一日之内足以往返。而东川集市远比西川集市密集,因其紧挨南山、东山,山区之人需山外之生活品,又可以供给山货,相互交易,又通渭南、洛南、商洛,马骡驭队长途贩运,需将集市作为转集散中转地,此亦明清市镇不同于宋代市镇之处。
明清之时,原玉川乡范围新出现市镇,按其先后出现次序,大致为屏峰镇、普化镇、灞源镇、玉山(许庙)镇。
屏峰镇
屏峰镇位于马楼村,县东三十里,三六九集会。
屏峰镇之得名,因其北有土崖,背倚绣岭,又东西有沟,形似屏峰竖立,挡住了北风,故又写作屏风镇。
后因村中马姓人家,在街中建一三层高楼,雕梁画栋,雄伟壮丽,远近闻名,人称“马家楼”,习以为惯,遂以之为名。在光绪《蓝田县志》里,马家楼归玉山乡留庆里,屏锋镇归屯卫前一分。
屏峰镇最早出现在清贾汉复修,李楷纂,刻印于康熙六至七年的《陕西通志》(人称贾志)里。该志在疆域和内容上皆沿袭了嘉靖万历年间的《马志》和《冯志》。而马楼民间传说马姓万历年间到的马楼。两相印证,屏峰镇产生于明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实行保甲制,屏峰镇属屏峰镇联。后在共和国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失去了本名,先后归马楼公社和马楼乡,文革中又停止了集会,以后再未恢复。
普化镇
普化镇,在县东十五里,单日集会,可见昔日兴旺。
老街位于村北街北和街南自然村之间,西有西街自然村。又有吴家巷、景勒村于其西东,亦可见昔日人气之盛。
普化镇处于蓝田去渭南官马大道上,右又有清水河谷经蓝桥通往商州,对于两湖以及河南而言,普化镇为“交通要扼”。
西安民政在《西安地名故事 | 普化镇及普化水会音乐》中说,"普化镇亦名崇法寺,古代崇法寺是蓝田较大的寺院,与水陆庵并列为前寺、后寺,两寺隔灞河呼应,连为一体。清嘉庆《蓝田县志》记为崇法寺,早时为村,村与寺同名。后因该寺横于大路上的石碑坊上有“普化众生”四字,得名普化村。民国时期寺院废弃后,仍名普化村,后驻普化乡,现改为镇。"
这个资料是错的。
首先,清时,有两个崇法寺。牛兆镰《蓝田民国续志》载:"崇法寺,古悟真寺,县东南二十五里,宋太平兴国六年重修,明万历十年重修。"崇法寺前身为下悟真寺,竹林寺为上悟真寺。牛志又载另一崇法寺,明正统十四年修,离县20里,位于穆家坡与马家湾之间。同普化相关的崇法寺属于后者,非前者。西安民政将二者混为一谈。
其次,从地理位置上看,崇法寺村位于灞河以南,普化街位于灞河以北。在光绪民国县志中,普化镇归屯卫左一分,而崇法寺村归候村里。民国以后崇法寺村归于穆家坡。西安民政将崇法寺村与普化村又混为一谈。
关于普化之名,尚有另一说。
据明嘉靖十四年的《施粥记事碑》所记,普化原名“红花峪”、又名“四十里红花峪”。嘉靖初年,有位佛教居士到此,见此处地广人稀,土肥水丰,可招人开发。于是路旁搭棚施舍粥饭,招徕过往行人及附近穷人安家落业、垦种修渠,兴建各业。从此以后,百业兴盛,形成集镇。为了纪念这位佛教居士“普化众生”的功德,就改名为“普化镇”了。
此说与上说两相联系,总之,普化之名,当与佛教有关。
查贾志"蓝田寨镇",蓝田县东二十里有普化寨,乾隆《西安府志》、雍正《陕西通志》、嘉庆《蓝田县志》记载相同。
《贾志》在颜鲁公祠条下又载:"在蓝桥。明天启六年,知府邹嘉生建。置民地十九亩为祭田,在普化寨,春秋致祭。"说明早在明代天启六年,普化寨就存在了。
而最后记载普化寨的嘉庆《蓝田县志》,嘉庆元年(1796)刻印。嘉庆志地图中已出现普化镇名称。
将以上资料联系起来,则先有崇法寺"普化众生",后有普化寨,再有普化镇。普化出现市镇当在嘉庆年间以后。
普化镇昔日有一玉皇庙,位于老街北中间,规模颇大。沿街有戏楼,楼前广场之北,便是山门,依次是五开间的前殿、正殿和后殿,以及厢房。普化街市形成,当于其庙会有关。
民国东川第一所完小,即设于玉皇庙后院。故普化镇公所(多次又称乡公所)只能设于景靳村。
共和国后将玉皇庙前面殿房全部拆除,就是后来的普化小学。
灞源镇
灞源镇,县东一百二十里,倒回峪灞水上源,北川水和东川水汇聚而来,故称灞源。
灞源镇有霸龙庙,又名“大龙庙”。乾隆三十三年移建于此,故又以此名之。
灞源镇处于商洛商州、洛南、渭南、华州和西安蓝田交界处,西通蓝田,北通渭南,东通洛南乃至河南,虽处山里,却四通八达。其居民,多为明末清初从湖南、安徽、湖北、广东,甚至有从山西、河南迁移而来。
嘉庆三年立市,二五八集。民间有谚语:“先有'新兴号’,后有霸龙庙”。说明立庙之前,即有商铺经营,最早即为新兴号。立集后,商号聚集,有“悦盛堂”、“钱盛源”、“常茂和”、“恒盛源”等商号。经营京广杂货、布匹服饰、烧锅烟酒,铁器、染坊、中药铺,品种繁多。又有马骡驭队往来贩运山货。
每逢集日,渭南、洛南、商州、镇安、柞水,都有商贾乡民前来贸易赶集。故牛志说它为商洛渭华蓝五县往来重镇。
现南邻镇政府,西距北川河约60米,在南北约35米、东西约135米的范围内,尚分布清至民国时期古商铺建筑11座约30余间。
玉山镇
玉山镇,县东四十里,旧在玉山村,咸丰年间移许庙,四七十日集会。
玉山镇由玉山村搬至许庙街上,当在咸丰年间无量寿庙建成之后。
许庙街流传着一首歌谣:“翟家钟,许家庙,庞、杜、曲子凑热闹。”其建庙由许家村捐地作为庙址,翟家村献钟,许家村西的曲子、庞家,南边杜家,三村捐钱,共同修建庙宇,尔后由六村共管。庙会之时,要耍社火庆祝,六村分为三社,翟家两村一社;许家、杜家一社;曲子、庞家一社,各选社长一名。六村头目由社长节制,三个社长听总管指挥。这就是“三社六村”的来源。
所建之庙为无量寿佛庙,供奉无量祖师。由前殿、腰殿、东西廊房、上殿、钟亭组成。无量寿佛即道教之真武大帝,将真武大帝称为无量祖师,正是明清之事。
许庙地理位置适中,地处玉山北麓,河川之畔,上横岭、进东山,去渭南,到商洛,皆过许家庙。无量庙建成,周围人众皆至此处赶庙会,人潮汹涌,此即将集市由玉山村迁至许家庙之因。
许庙街衢,民国之时已成为“井”字形街,四条主街衢上店铺林立,小手工作坊遍布巷道,有干果、中药、布匹、饮食、典当等行当,有铁木店、金银店、文具店等店铺,有皮革作坊、染坊、理发铺等门店,各种行业应有尽有。
如今,许家庙已成蓝田县东乡重要集镇,蓝田县东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他集市皆衰落,而许庙集市独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