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退休感怀》
王博
碾痕染翠满襟芳,陌上繁花递暗香。
细雨裁春新燕影,和风梳柳嫩莺簧。
篱边理菊诗囊满,月下斟秋酒瓮藏。
解道寸阴金不如,杖头蘸得晚霞光
永驻童年的魔法师——读《爷爷是个孩子王》
王博
在苇叶沙沙的水乡记忆里,那位能用牙齿提起磨石的传奇老人,在散文中始终保持着倒立攀爬电杆的姿态。庄晓明笔下的祖父形象,恰似中国传统年画里走出来的老神仙,浑身挂满令人惊叹的绝活,却又带着地母般温热的烟火气。当牙齿功夫与魔术戏法在同一个老人身上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力的奇观,更是一种超越年龄界限的生命智慧。
这位被孙辈们围绕的"孩子王",在时光长河里搭建起神奇的桥梁。他的牙齿能吊起百斤黄豆穿越石桥,也能在假牙闪烁银光时变出眼睛吃纸团的戏法;他的筋骨既可在大暑天反穿皮衣静立如松,又能像稚童般在麦秸堆里连翻四五十个跟头。这些看似矛盾的禀赋,恰恰构成中国乡土社会里理想长者的完整画像——既要有令顽童震慑的威严,又需具备令童心雀跃的魔力。当他的细线魔术被孙辈识破时,那根藏在外套里的细棍,何尝不是老人精心设计的启蒙道具,在童真与真相间划出恰到好处的弧线。
在农事与游戏模糊的边界处,老人创造着独特的成长仪式。挖山芋的劳作被演绎成探险寻宝的狂欢,麦场里的跟头翻越转化作感知重力的初阶课堂。他深谙教育之道不在规训而在引导,让孙辈们在追逐蟋蟀的嬉闹中触摸土地的脉搏,在争夺最后一口蛋羹汁的日常里领悟分享的哲学。这种寓教于乐的传统智慧,恰似水乡交错的河网,将生命的养分悄然注入每颗成长的心灵。
当记忆的芦苇在晚风中低语,那位永远年轻的祖父形象,已然升华为乡土文明的活态载体。他的牙齿功夫不仅是江湖传奇的残章断简,更是农耕时代人力美学的绝响;他的魔术戏法不单是逗乐孙辈的小把戏,更是将生活艺术化的古老智慧。在这个加速奔向未来的时代,这样的祖父形象如同水乡石桥的倒影,提醒着我们那些正在消逝的、将劳作与游戏、庄严与诙谐完美融合的生命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