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传艺:在竹笛的震颤中照见生命的态度
作者: 杨东 朗诵:沈虹
当我以竹笛教师的身份站在文化馆教室时,脑海里总出现我半个世纪前买的那管 E 调竹笛。它清晰地提醒着我:所有艺术的启程,都始于对美的本能向往,而能否抵达至境,全在日复一日的态度里。这态度,是对技艺的敬畏,是对传承的担当,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庄重承诺。
一、少年追梦:在热爱与傲慢间的觉醒
上小学时,听到大师们的独奏曲,竹笛震颤的气流仿佛从广播钻进心口,让我坚信,这就是与自己灵魂共振的乐器,由此深深爱上了竹笛。我用仅有的 3 角钱买了一管 E 调竹笛。参军进城后,在书店偶遇胡结续的《笛子吹奏法》,买下。该教材像一盏灯照亮了懵懂的艺途。
然而边疆的风沙渐渐模糊了初心。作为报社记者行走南北疆时,竹笛沦为社交的工具。在社交应酬中,我一次次地用笛声换得烈酒的豁免,赢来欢呼。掌声中滋生的傲慢,让我跳过所有练习曲,只挑炫技的名曲生搬硬套。直到某天在仔细欣赏了大师演奏《姑苏行》,笛声里的吴侬软语、山水意境,让我手中的笛子突然变得沉重 —— 原来我一直吹奏的,不过是音符的堆砌,从未触碰到民乐的魂魄。
退休后的闭关修行,成为最珍贵的觉醒时刻。当我把大师们的教程铺在书桌上,像考古学家般逐字研读时,才惊觉每首练习曲都是精心设计的技艺密码:赵松庭的气震音练习,暗藏着瓯江流水的韵律;陆春龄的指法表,竟对应着江南丝竹的呼吸节奏。我用半年多时间每天训练一小时的长音、5小时最基础的练习曲,让笛膜的震颤终于与心跳同频。这时才懂得,当年的 “无知无畏”,不过是在艺术殿堂外的盲目狂奔,真正的入门,始于对基本功的顶礼膜拜。
二、传道之始: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淬炼
2024 年的夏天,当文化馆的邀约到来时,我已过古稀之年。我望着学员们,突然想起自己在农场当教师的岁月 —— 那时用竹笛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他们眼中的光,曾是我坚持的动力。
开班第一堂课,我抱着一摞自费复印的教材站在讲台上,坚信 “传艺如渡人,匠心即初心”。
现实很快给了我下马威。第一位让我震撼的学员是位狱警,他吹奏时佝偻的脊背、僵硬的指法,像被无形的枷锁束缚。当我纠正他的姿势时,他低声说:“在看守所待久了,习惯了这种防备姿态。” 这句话如重锤击打心门,让我意识到教学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心灵的解放。
我看见许多人对艺术的误解 —— 把工具当玩具,把消遣当追求。
最让我痛心的,是对基本功的轻视。当我要求半年内只练练习曲时,有学员偷偷用手机搜流行曲谱,在课堂上炫技吹奏。笛声刺耳的瞬间,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荒唐:那些急于表现的炫技,何尝不是对艺术的背叛?
于是,我引导学员们搜看国内大师们的教学视频,看陆春林大师九十高龄仍在示范长音,指尖在笛孔上的每一次起落,都像在弹奏时光的竖琴。“你们看,大师的每个音都带着呼吸,带着对土地的深情。” 我说,“竹笛不是塑料玩具,是载着千年文明的活文物。”
三、双向修行:在碰撞与共鸣中照见真心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一种态度感染另一种态度。
教学相长的真谛,在某个秋夜突然降临。一位女学员退休后被某单位返聘工作,很忙很累。总是气喘吁吁地赶到教室坚持练习。她总说:“小时候听广播里的笛子曲,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学会。”她的话,让教室里的灯光更加清澈明亮。那一刻我明白,学员的坚持,正是教师的初心灯塔。
与那位 “追求最优” 的大妈的相遇,则是另一种启示。她嫌廉价竹笛不够好,非要等高价笛到货才肯练习,最终因落课太多放弃。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想起《庄子》的 “虚舟”寓言:若心中装满执念,再美的笛声也无法注入。
最深刻的一课,来自那位拂袖而去的狱警。当我指出他的偏执时,他的愤怒让教室陷入沉默。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过于直接,没有充分考虑到他的内心感受。
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唤醒,而非强硬的灌输,只有真正走进学员的内心,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引导。
四、文明对话: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坚守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愈发感受到竹笛作为文化载体的重量。竹笛的声音,从来不是单纯的音符,而是文明的密码。传承不是复古,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生根,让竹笛的震颤,继续回响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
面对现代社会的浮躁,基本功的训练更显珍贵。我鼓励学员们在练习基本功的过程中,去感受竹笛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一起研究竹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探讨它在各种文化场景中的独特意义。通过这些,学员们逐渐明白,扎实的基本功不仅是吹奏出美妙旋律的基础,更是传承和弘扬竹笛文化的关键。
同时,我也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竹笛教学中。比如,引导学员用竹笛演奏一些经过改编的流行音乐,让竹笛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展现出时尚的一面。这样的尝试,既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竹笛,又能让竹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的教室,总飘着淡淡的竹香。面对那些半途而废的学员,我不再遗憾。
赵松庭先生说过:“笛声是人格的镜像。”当有人把笛子当作玩具,我知道,那不是技艺的缺失,而是态度的选择。就像古琴讲究 “左手按弦如抚玉,右手拨弦如摘星”,竹笛的每个音孔,都在考验着我们对完美的追求。真正的艺术信徒,会在千万次重复中寻找细微的进步,在枯燥中品尝甘甜,在孤独中坚守热爱。
五、生命交响:在坚守与抉择中成就彼此
站在人生的秋季回望,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单纯的传授者。那些在教室度过的夜晚,那些与学员共同打磨的音符,早已将我们的生命编织成一曲交响乐。
传授竹笛吹奏技艺让我明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追艺者都成为自己的光,让技艺的修炼,最终通向生命的圆满。
暮色中的文化馆外,晚风带着笛音飘向远方。学员学习吹奏竹笛,总让我想起半个世纪前那个用 3 角钱买笛的少年我。我知道,这穿越时空的共鸣,便是文化传承的最好答案:当我们以敬畏之心捧起竹笛,以专注之态打磨技艺,以真诚之意对待学习,笛声便不再是声音,而是生命的诗篇,是文明的回响,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
愿每个握笛的人,都能在音符的流动中听见:所有值得追求的美好,都始于庄重的态度,成于不懈的坚持。
而这,正是艺术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 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我们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让古老的民乐,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守在竹笛教学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点燃更多人对竹笛艺术的热爱,让这古老的乐器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主播简介:
沈虹,呢称叶子,新疆兵团人,曾长期从事电视新闻编辑播音工作,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百草园书店,诗词天地,新华网<文艺创客>等多家平台主播,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