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黑土情怀
文/周景全
在我们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之上,东北的黑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自出生起,便与这片黑土地紧紧相连,它见证了我的呱呱坠地,陪伴着我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路见证我的成长,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满满的回忆与深深的眷恋。
小时候,我生活在宁静质朴的农村,蓝天如同一块澄澈的蓝宝石,毫无保留地铺展在头顶上方;脚下的黑土地,则像是大自然馈赠的温暖怀抱,踏实而又厚重。在这片蓝天黑土之间,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春日里,我会跟着大人们在田间地头播下希望的种子,看着那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被小心翼翼地埋进肥沃的黑土,满心期待着它们发芽、开花、结果;夏天,我穿梭在郁郁葱葱的庄稼地里,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带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金黄的麦浪在田野里翻滚,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那是辛勤劳作后收获的喜悦;冬天,大地银装素裹,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里嬉笑玩耍,堆雪人、打雪仗,黑土地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积蓄着来年的力量。
那时,这片黑土地不仅是我生活的家园,更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年少的我,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这片土地上奔跑、追逐,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希望。也许正是这份自幼便扎根心底的热爱,让我在机缘巧合之下,踏入了农校的大门,开启了一段与土地深度结缘的求学之旅。
在农校的两年时光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从土壤的成分结构到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从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到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实践,都让我对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逐渐明白,这片黑土地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它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产,更承载着无数农民的生计与希望。在这里,我对土地的感情从单纯的热爱升华为一种使命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
毕业后,我在乡镇工作几年后,投身于农资销售工作,这让我有了更多与广大农民亲密接触的机会。我深入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难,与他们一同探讨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每一次与农民朋友的交流,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土地的那份质朴而深沉的爱,也更加坚定了我为这片土地服务的决心。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我愈发觉得这片黑土地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片地理意义上的土地,它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东北,尤其是吉林省西部,存在着大量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就像是黑土地上的一道道伤疤,由于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导致农作物难以生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质量。看着这些荒芜的土地,我的心中满是忧虑与焦急,但同时也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我要和成千上万的农业人一起,为改良这些盐碱地而努力奋斗。
我们尝试了各种改良方法,从物理改良到化学改良,再到生物改良,每一种方法都饱含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期望。我们在盐碱地上铺设暗管,通过排水洗盐来降低土壤中的盐分;我们施加改良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我们还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利用它们的根系来固定土壤、吸收盐分,逐步修复土壤生态。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艰辛,但当我们看到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渐渐长出嫩绿的幼苗,看到农民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时,一切的付出都变得无比值得。
展望未来,我心中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片黑土地上的盐碱地终将被彻底改良,变得更加肥沃富饶。到那时,这里将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田野,金黄的稻穗、饱满的玉米、翠绿的蔬菜,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将因为土地的丰收而过上健康、平安、快乐的生活。
这片黑土地,是我的根,是我的魂,是我一生的牵挂。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崎岖,我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用我的青春、我的汗水,去书写属于这片黑土地的美好篇章,让这份黑土情怀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周景全,1970年出生于哈尔滨呼兰农村,自由撰稿人,公众号《冰城文学》创始人!作品散见于《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萧乡作家》《今日头条》《作家之旅》《作家驿站》《乡土文学》《龙凤湖文学》《冰城文学》等主流媒体和公众号上。作品《那年 那月》,荣获2025“当代作家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