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最著名的十大文臣你觉得哪个最强?
一: 万历首辅、明朝第一帅哥——权臣张居正
张居正是大明三百年以来真正的权臣,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还是公认的有颜值、有才华的明朝第一帅哥。
张居正主政明朝时的改革(“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变法之一(另外两大变法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十年来,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使得“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凌云翼、殷正茂等名将,使得边境安宁;吏治上,用“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大大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真正实现了他“富国强兵”的梦想。
虽然张居正的改革在他死后未能继续,但前期的成就却为已经陷入了严重财政危机的明朝续命成功。
二:为大明王朝续命200年——“救时宰相”忠臣于谦
对于于谦大多数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事变”后,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在此国家危难之际,从未上过战场的于谦挺身而出,积极整军备战,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调集二十二万大军增强京师防守力量保卫京师安全。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也先兵分三路进逼京师。于谦率领众将分守北京各城门,经过五天时间成功逼迫瓦剌撤退,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此战后,于谦继续整顿明朝军事,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恢复和增强。并促使瓦剌与明议和,并成功赢得明英宗回京。他主导指挥的“北京保卫战”以铁血防守的姿态击退强敌,将大明朝硬生生的从溃败中拉了回来,为大明王朝延续了将近200年的国祚。
三: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阳明心学”掌门人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后世多称他为王阳明。他是明朝少有的能出将入相的人物,以文官身份得军功而封爵,在有明一朝都相当罕见。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曾接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
不过王阳明最大的历史贡献并非是帮助明武宗平定宁王之乱,而是他的学术思想影响广泛。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从中国本土传出去后,在整个东亚、东南亚都有极高的影响力,拥者无数。在儒家学说的历史上,王阳明的地位和孔子、孟子以及朱熹等并列。
四:被后世神化的人物——和诸葛亮并肩的刘基
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是个在民间被神话的人物,民间传说刘伯温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朱元璋称帝后,刘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也是让明太祖朱元璋首开株连先河并兴大狱的第一人。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他为相多年,凭着明太祖的宠信,瞒上欺下,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结党营私。
朱元璋是个勤政且喜好乾纲独断,权力欲极强的人,但胡惟庸没有意识到这点,经常越权,所以对于对着干和抢权的胡惟庸最后只能被判定谋反罪而被诛杀。
更可怕的是因他引发的“胡惟庸案”不但跨度长达十多年,还株连了数万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李善长在胡惟庸都死了好多年后,还被牵连进此案,被朱元璋拉出来杀掉。
其实,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胡惟庸的死不是朱元璋的首要意图,废除丞相这个职位才是朱元璋的主要目的。胡惟庸死后,丞相和君王并列的二维权力结构被终止,丞相制被废除,皇帝超高集权制出现。

六:刚直的官场异类——人称海阎、海青天的海瑞
海瑞是中国历史有名的清官,在民间和包青天齐名海瑞从嘉靖皇帝到万历皇帝共为官三朝,生前最大的官也不过做到四品,官岁不大,但他却是官场中天不怕地不怕的异类,是唯一的被朝廷树立的清廉和道德标杆,因为他的“刚直”太出名,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
比如最让他出名的就是他买好了棺材上书骂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诞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疏》。此外他怼首辅徐阶、张居正、高拱,他执法刚正不阿,还处置了(曾救过他命的)徐阶的儿子,弄得徐阶家破人亡。
七: 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被诛“十族”的大儒——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
据《明史》记载:“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被诛“十族”的文人,姚广孝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可见方孝孺当时的影响力。
方孝孺是个有节气的文人,也是个忠臣他忠于建文帝,同时方孝孺也是帝师,在当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正是因为他是代表人物,所以朱棣在不能用之的情况下定下了残酷的株连政策用以震慑文官集团。
八:明朝奸臣之首——青词大家、六奸之一的严嵩
严嵩是被《明史》列为有明以来的六大奸臣之一,也可谓是名留青史了。《明史》评价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他当权的二十年时间里,铲除异己、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权倾皇室,吞没军饷、废弛边防、加剧了“北虏南倭”之患;祸国殃民,败坏朝纲,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奸臣所做的事,严嵩不仅每样都做遍了,而且做到了极致。
严嵩虽然是个大奸臣,但文学艺术造诣、书法水平,却很高,也是依靠青词才入得嘉靖法眼,此外严嵩所写的牌匾方严浑阔,笔力雄奇博大,字体丰伟而不板滞,笔势强健而不笨拙,是不可多得的珍品。除了各种榜书“匾额”,在碑文圈,严嵩也是一把好手。
九: 抗清殉国的内阁首辅——南明朝首任内阁首辅史可法
史可法虽然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或军事上没有太大的贡献,但史可法是明朝第一个在任因抗清殉国的内阁首辅,是著名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后世称他为“人臣标杆”。
很多历史评论称史可法并非能臣,在南明的拥立之争中,他和他所代表的东林党败给了马世英。被排挤到抗清前线后,不懂变通,在“江北四镇”之一的高杰被叛将杀害后,拒绝收其遗子,使高杰部在看不到希望后烟消云散,失去了掌握这一支百战军队共同防守扬州的最后机会。
又因为不通军事导致扬州迅速陷落(也有说是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史可法被俘后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但扬州数十万老百姓却惨遭屠杀。他也和让后人遗忘不了的“扬州十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十:大明王朝最后的脊梁——蓟辽督师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末时期名气最大的人物了,很多人都把袁崇焕当成了武将,其实袁崇焕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的文臣,因为在明朝崇年间,武将是不能做帅臣督师的。
关于袁崇焕的功过一直被大众争论不休,有人说其有轰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绝顶功绩,后世更是称他为大明王朝最后的脊梁,正是因为崇祯杀掉了袁崇焕,自毁长城,才最终丢掉了江山。
也有人说正是因为袁崇焕擅自杀掉皮岛总兵毛文龙,才导致皇太极无后顾之忧。从而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多次入关劫掠,且他极力实施的“辽人守辽土”政策也造就了以祖大寿为首的关外辽东军阀集团,最终正是辽东军阀集团的新生代代表吴三桂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不过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时期,任何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无论功过如何,袁崇焕入选明朝十大文臣是觉对有资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