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济宁书画研究会戴庄采风行
四月的戴庄荩园宛如一幅晕染未干的青绿长卷。晨雾漫过歇山式屋顶时,花枝含露低垂,紫藤花瀑悬垂于古亭廊柱之间,地面上零落着玉兰花瓣。济宁市书画研究会七位艺术家携笔墨踏春而来,在五百年古园中展开癸卯年的艺术对话。
此情此景,程洪森会长执紫毫静观飞檐斗拱。这位国家一级画师取出珍藏的乾隆仿宋纸,以独创的"积彩皴"描绘园林全景。笔锋扫过处,青砖黛瓦与湖石纹路渐次浮现,却在廊柱间留出云雾般的飞白——正是他二十次入选全国美展的山水绝技。
作为工笔画名家,他在山墙处施以矿物石青,让五百岁古建的历史包浆在纸上泛出幽光。
曲径通幽处,吴玉秘书长正在丈二匹宣上运笔如风。这位深谙道家美学的画家,以"游丝描"勾勒山石轮廓,却在皴擦时融入太极笔意。
墨色在生宣上自然晕化,形成阴阳相生的氤氲气象。他特意选用松烟古墨,让《春山烟雨图》的远山呈现出道家山水特有的空蒙之境,袖间隐约飘散的檀香与园中草木清气交织。
紫藤花架下,钟庆执狼毫小楷凝视枝头画眉。这位以禽鸟画著称的副会长,独创"丝毛积墨法"正在绢本上显其精妙。笔尖蘸取极淡的赭石,在熟宣上层层叠加出雀鸟绒毛的蓬松质感,点睛时忽用浓墨破笔,霎时让黄鹂的眼眸泛起琉璃光泽。他随身携带的鸟食引得园中雀鸟聚于画案,真禽与画鸟隔着宣纸啁啾对鸣。
芍药圃旁,杨士民正在六尺整绢上施展"没骨叠色法"。作为花鸟鱼虫画大家,他调出十二种绿色晕染叶片,又以撞粉技法表现花瓣的透光质感。最妙处在画中蟋蟀——他以工笔丝毛技法描绘虫须,却在翅鞘处施以写意泼墨,观者仿佛能听见草叶间的窸窣虫鸣。画角即兴题写的七绝,恰是这位诗词学会副会长的即兴之作。
张东瀛铺开洒金宣挥毫。这位书法篆刻家以铁线篆写《荩园赋》,银钩铁划中暗藏金石韵味。他独创的"飞白连笔"让"春风拂槛露华浓"七字如游龙穿云,又在落款处钤上新刻的鸡血石闲章"草木本心"。篆刻刀法的遒劲与书法线条的柔韧,在丈二匹宣上达成完美平衡。
当夕阳为花窗描上金边时,李家成在青玉案前完成《叠翠图》。这位善用"豆瓣皴"的山水画家,以积墨法表现古柏苍苔,焦墨点写的燕雀为画面平添生趣。监事特有的严谨作风,让他对每片瓦当纹样都考证再三,飞檐上的脊兽与园中实物分毫不差。
青年书法家李旭在月洞门前展卷疾书。他以褚遂良楷法录东坡《赏牡丹》,却在转折处融入行书笔意,秀润中见筋骨。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副秘书长,其字迹却透出超越年龄的沉稳,最后钤印时特意选用朱磦印泥,让"荩园春驻"四字如新蕊初绽。
暮色四合之际,作品在荩园书画院徐徐展开。程洪森的《古园春晓》重现宋人笔意,钟庆的《鸣春图》引得真鸟驻足,张东瀛的篆书屏风如青铜列阵,这是艺术家留给古园的文化信物。
荩园书画院负责人时益彬、冯丁一等轻抚樟木画匣,将带着松烟余温的卷轴珍藏入库。
晚风掠过碑廊,将几片海棠吹落在未干的墨迹上,恰似五百岁古园为这些作品加盖的自然印章。
当艺术创作回归造化的本源,笔墨便不再是简单的摹写,而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这场春日的雅集,不仅让古建筑群焕发新的艺术生命,更在青石板上留下了文明传承的清音。
(清风/文 吴玉/图片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