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史话(四):玉山之镇(1)
现代意义的镇,是一级行政建置。镇乡同级,属于基层政府。区别在于镇所辖范围内,存在着市集。
古代意义上的镇,则不然,指存在集市交易的人口聚落,所以又叫市镇(唐代军镇除外)。市镇存在于交通方便之地,人口中有众多的工商人口,每逢集日,四方人众前来交易,又称集镇。市镇不设政府,最多由县政府派员管理。
所以,光绪《蓝田县志》和民国蓝田续志中,镇往往包括在某某"里"或某"屯卫"中,而"里"和"屯卫"也不是行政区域,不设政府,只是赋税征收帐薄单元和人文地理单元名称。
而蓝田的研究者们大多数以今天的镇的观念去看待古之市镇,以为古时的镇也是行政区划和一级政府,此大谬!
宋代人口增加,商品经济发达,农村很多地方出现了市镇。蓝田也不例外,《元丰九域志》记录了焦戴镇(后来的焦岱街)和堠子镇(今之厚镇街),《长安志》中记录了洩湖镇。而堠子镇是古之玉山乡内出现的第一个集镇。
堠子镇,离县东五十里,位于高岗之上,高于四周,俗称九龙岗。行人隔远即可望见,但山路弯曲,总走不到,"望山跑死马"。而金山处于低洼地带,瞧见时人亦到达。故当地人土语说,"想死的后指头,猛到的金山。”"后指头"是"堠子头"的误写。
据牛兆镰民国续志介绍,"堠子镇北通渭华,南达商县,西达县城,东达洛南,县东第一重镇。昔日上旬为二八,中下旬为五九,后改为初旬二五八,下旬二五九。”今统一为二五八。
有关堠子镇的得名,《长安志》有载,"堠子镇在渭南县西南,与蓝田县接境,以南山多虎,故斥堠於此。"
"斥堠"同于“斥候”。 斥者,侦察。候者,候望。 堠者,加土,指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 堠子镇的前身即于九龙岗上建土屋,设员其中,用于侦察老虎动向,以便示警,就像烽火台一样。
不过,堠子亦指古时筑在路旁用以分界或计里数的土坛。每五里筑单堠,十里筑双堠。故此堠子亦为地标。堠子镇位于高岗之地,属于天然的地标。
民间传说,光武帝逃难,其母在此等候其子归来,故有候子之名。此纯属因音生义,不值一提。
堠子镇位于蓝田东川通往渭南的交通要道上,该道从市街北通过。今镇之东南有关道村,即"官道村"之误写,西通堠子镇街。官员,商旅,游人来往,好不容易上得岗来,便要歇息住脚,需人提供食宿。有精明者务此,开设旅舍于此。长而久之,人口聚集于此,逢日交易,便成集市。
唐时堠子镇一带,已有人口分布,其西空寂寺遗址可证。宋时人口更盛,商业发达,故堠子镇出现。其后街市由北向南扩展。今街道从北街村到南街村,大约2里左右。
清同治五年(1866),因堠字比较生僻,改名为厚子镇。1950年解放后,简称名叫厚镇,直至现在。
自民国设乡为基层政府以来,厚镇一直为相关基层政府住地。
1949年前,属横岭乡。1950年后,属厚镇区厚镇乡。1958年,属厚镇公社。1984年,属厚镇乡。2011年,乡设为镇。
改革开放,农村普设商店,青壮又外出,加上厚镇街在岭上,无玉山镇街之优势。今之厚镇地位,远不如昔。惟其麻花远近有名。
行文至此,不觉涎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