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寺与苦楝树的红色之护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在湖北武穴市石佛寺镇王胜祖村,玉石寺的飞檐与祖坟山上的苦楝树遥相守望,共同勾勒出一幅饱经沧桑的红色剪影。苦楝树胸围近两米,五百年风雨刻进斑驳树皮;玉石寺的青砖黛瓦间,钟声曾在血火岁月里暗藏玄机。它们不仅是地域坐标,更是一座无声的精神丰碑,镌刻着军民齐心护佑信仰的壮丽史诗。
一、树影钟声:血色岁月的双重守护
1934年深秋,国民党军对鄂东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十五军某部侦察排七名伤员被困王胜祖村东。村民陈福财发现伤员时,他们已奄奄一息。他脱下蓑衣掩护伤员,自己却被敌军子弹击中。危急时刻,苦楝树的树洞成了生命庇护所——陈福财之妻李氏将伤员藏入其中,用稻草伪装洞口。与此同时,玉石寺的智善和尚得知此事,暗中加入守护。他以寺庙为依托,借化缘之名传递草药、米粮,更用钟声作为暗号:缓慢悠长的敲击,意味着平安;急促凌乱的节奏,则警示敌军逼近。
二、生死相护:隐秘战场的多维交织
苦楝树树洞不足半米,伤员们蜷缩其中,以苦楝叶敷伤、树皮熬汤充饥。村民们独创“树影暗号”,借阳光投射的树影方向传递敌情。而玉石寺内,僧人们将《共产党宣言》藏于佛像之后,书页间夹着的苦楝花标本,成了信仰的见证。1935年春,国民党军连长王麻子带队搜村,刺刀戳向苦楝树干时,老猎户张大山舍命相搏;与此同时,敌军闯入玉石寺,智善和尚以“慈悲为怀”周旋,寺中弟子将伤员遗物藏于供桌之下,敌军最终空手而返。树与寺,民与僧,在不同战场书写着同一曲护佑之歌。
三、岁月留痕:红色基因的当代共鸣
新中国成立后,苦楝树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玉石寺也成为红色教育基地。2018年,苦楝树中发现的弹头、刺刀,与玉石寺地窖里留存的草药罐、旧蓑衣,共同拼凑出历史拼图。如今,“苦楝树下听党史”研学项目与玉石寺的红色讲堂相映成趣,游客通过AR技术“穿越”当年:既能看见李氏引开敌军的决绝身影,也能听见玉石寺钟声里的隐秘信号。王胜祖村将苦楝树根系交融、玉石寺包容共济的精神融入乡村治理,“苦楝议事厅”里,村民围坐树根状木凳共商村务;“红色药旅”产业中,苦楝果制作的香囊包装上,印着“树与寺见证的鱼水情”。
四、未解之谜:历史深处的精神叩问
尽管岁月流逝,仍有谜题萦绕:苦楝树干的“V”形刻痕是否与玉石寺某段经文暗合?传说中苦楝树根与玉石寺地道的关联,虽无实证,却寄托着人们对隐秘战线的想象;五百年苦楝树与玉石寺的渊源,虽无文献可考,却在村民口述中连成信仰的纽带。这些谜题,恰如苦楝树的年轮、玉石寺的钟声,每一圈、每一响都藏着时代密码,诉说着一个真理:当人民与信仰血脉相连,平凡的草木、古旧的寺庙,都能化作永不屈服的精神图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玉石寺的钟声渐远,苦楝树的枝叶沙沙,它们守护的不仅是一段红色历史,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那是军民一心、生死相托的情谊,是信仰如磐、永不褪色的传承。这份守护,穿越时空,在岁月深处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