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在商业与文脉间架设红色桥梁的逐梦人
作者: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读:云中鹤
在湖北武穴市永宁大道东48号的“广大广告”办公室里,胡晴案头的台灯常与窗外的星光相伴。这位同时拥有“企业家”与“红色作家”双重身份的男性,正以商业智慧为笔,以文化情怀为墨,在鄂东大地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红色之梦”——他用广告传媒的力量守护历史记忆,以文学创作的温度激活红色基因,让商业价值与精神传承在碰撞中绽放出别样光芒。
一、商海弄潮:让红色文化成为“可见的风景”
2009年创立湖北广大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时,胡晴便埋下了“商业反哺文化”的初心。在承接武穴市乡村振兴项目时,他拒绝千篇一律的标语式设计,坚持“一村落一故事”的定制化策略:为苏垴社区设计文化墙时,他将“红军洞中医救伤员”的真实历史转化为3D彩绘,让宋哲文在岩壁上俯身换药的身影成为游客驻足的焦点;在余川镇干仕村,他带领团队用锈蚀钢板打造“革命语录长廊”,凹凸的质感与村口的百年枫树相映成趣,使红色历史从文件中“站”起来,成为可触摸的乡愁。
最具突破性的是他对游鸿苑新四军纪念馆的数字化改造。当得知纪念馆因资金短缺难以更新展陈时,他自掏腰包引入全息投影技术,让《红旗为什么一直飘扬在太平山上》的文字解说化作动态光影:张体学率军夜渡太平河的场景在水雾中重现,赵辛初写给群众的借条在AR技术下“悬浮”空中,参观人数当年便激增300%。“广告人不仅要会卖产品,更要会‘卖’精神。”胡晴常说,他让商业的“技”与红色的“魂”在展陈设计中达成完美和解。
二、笔耕不辍:在故纸堆里打捞精神火种
脱下西装换上布鞋,胡晴转身便是穿行于田垄山间的“红色猎人”。为考证田家镇“红色渡口”的历史细节,他在市档案馆泡了三个月,从泛黄的《广济县志》中拼凑出1947年解放军渡江时的23处临时渡口;在探访红军后代时,他用录音笔记录下87岁老人哼唱的《送郎当红军》方言小调,整理成《武穴红色歌谣集》初稿。这些田野调查的成果,最终化作《红旗为什么一直飘扬在太平山上》等多篇重磅文章,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他的文字自带商业人的精准与作家的细腻:写太平山战役,他不堆砌“英勇”“壮烈”等空泛词汇,而是捕捉“战士们用刺刀将红旗矛尖固定在山顶,鲜血顺着木杆渗入泥土”的细节;记红色名村,他留意到“老党员家的八仙桌上,搪瓷茶缸与‘光荣之家’门牌在晨光中形成的光影”,让宏大叙事落地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切片。这些文字通过公司运营的“武穴红色文旅”公众号传播,单篇阅读量常破万,成为年轻一代了解家乡历史的“数字窗口”。
三、跨界破圈:当广告创意遇见红色基因
在胡晴的办公室,商业策划案与红色手稿并肩躺在案头。为武穴市红色旅游公路设计导视系统时,他将“红军挑粮路线”转化为渐变红色的箭头标识,每2公里设置一个刻有革命诗句的景观石;为“红色渡口”景区设计文创产品,他把渡江战役的木船轮廓做成U盘,外壳刻上王震题字,让实用品成为红色记忆的载体。最惊艳的是为武穴中学设计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他带领团队在操场搭建巨幅LED屏,当学生们齐诵《少年中国说》时,屏幕同步播放太平山红军后代的寄语,现实与历史在数字技术中完成跨时空对话。
这种跨界思维还体现在公益项目中。2023年,他发起“红色种子计划”,为全市32所中小学免费设计“班级红色角”:每个角落都有专属主题,如“枣花班”陈列胡晴撰写的《枣花》诗稿与实物标本,“红旗班”则通过VR设备重现太平山战役场景。孩子们在布置角落时,不知不觉记住了“冷蕊枝开夏砌花”的枣花精神,懂得了红旗背后的热血担当。
四、初心如炬:一个人的长征与一群人的回响
作为武穴市广告协会副会长,胡晴常对同行说:“我们挣的不仅是利润,更是人心。”公司财务报表里,每年固定划出15%的利润用于红色文化挖掘,这在同行眼中是“不划算的买卖”,他却视为“最有价值的投资”。2024年,当他荣获“湖北省红色文化传承突出贡献奖”时,颁奖词特别提到:“他让商业的河流,始终流淌着文化的血脉。”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武穴企业加入红色传承行列:本地房企将红色文化墙纳入小区规划,连锁超市设立“红色文创专区”,就连出租车顶灯也开始轮播他撰写的红色短句。胡晴的“红色之梦”,早已超越个人情怀,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自觉。
站在太平山顶,望着公司参与设计的巨型红色文化雕塑“薪火”在暮色中闪耀,胡晴知道,他的长征远未结束。当广告公司的LED屏亮起红色故事,当自己的文字变成纪念馆的光影,当孩子们在红色角触摸历史,那些曾被岁月掩埋的初心,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商业与文脉的交汇处,续写着永不褪色的红色传奇。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