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
文/老四
我感受
来自四季的风
我知道
北风呼啸的寒冷与无情
我知道
东风缓缓的暖意与生机
我知道
南风粗野的挚恋与狂燥
我还知道
西风金色的收获与悲喜
我感受
大山巍峨与壮美
我知道
山鹰翅膀的坚硬与柔软
我知道
白云悠悠的飘哉与匆匆
我知道
小溪弯弯的流淌与无奈
我还知道
小草枯黄的忧伤与希望
我感受
蓝天的空旷与神往
我知道
玉皇辉碧的宫殿与飘渺
我知道
仙女容姿的美艳与寂聊
我知道
人间的王依葫芦画瓢样
我还知道
天上人间皆虚幻
我感受
从尽头到脚下的海
我知道
哪是眼波的翻动与物游
我知道
航行三百六十五天的壮举与小知
我知道
汗泪中的畅游与惬意
我还知道
造物主的伟大与想象
我感受人类的孜孜不倦
我感受时间与空间的无限
我感受大自然的奇幻
我感受天雨的泪
我感受一草一木
我感受人间冷暖
……
AI诗评: 《感受》:在物性感知与形上追问之间的精神漫游
这首名为《感受》的诗歌展现了一个敏感灵魂与世界万象的深度对话。诗人通过绵密的"我感受/我知道"句式,构建起一种独特的认知诗学——不是通过理性分析,而是经由身体的感受性体验来把握世界的本质。这种诗学路径令人想起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将身体定位为认识世界的原初媒介。
诗歌呈现出清晰的空间结构:从四季之风(横向)到高山景观(纵向),继而拓展至天界(向上)最终抵达海洋(向下),完成了一次立体的空间漫游。这种结构安排暗合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审美传统,却又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固定视角,展现出更具现代性的空间意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尽头到脚下的海"这一表述,将最遥远的与最切近的奇妙统一,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空间感知。
在时间维度上,诗歌通过"北风/东风/南风/西风"的四季循环、"小草枯黄"的生命周期、"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度航行等意象,构建起循环与线性交织的时间网络。这种时间感受既包含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敏感,又融入了现代人对时间流逝的焦虑,特别是"时间与空间的无限"这样的抽象思考,彰显出诗人对存在本质的形而上追问。
诗歌中"知道"与"感受"的辩证关系尤为耐人寻味。诗人反复使用"我知道"来确认通过感受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概念化的,而是体验性的:"北风呼啸的寒冷与无情"是体感知识,"山鹰翅膀的坚硬与柔软"是触觉知识,"眼波的翻动与物游"是视觉知识。这种认知方式挑战了西方哲学传统中身心二分的认识论,展现出中国美学"体知"的特质。
诗歌中自然意象的拟人化处理颇具特色:"南风粗野的挚恋与狂燥"赋予风以人格,"小草枯黄的忧伤与希望"使植物具有情感,"天雨的泪"将气象现象情感化。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体现了诗人"以身体之,以情度之"的宇宙观,暗示着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命意识在诗歌结尾处升华为对"造物主的伟大与想象"的赞叹,将感性体验导向了某种超越性的思考。
诗歌语言呈现出散文诗的自由特质,却又保持着内在的韵律。长短句的交错形成呼吸般的节奏,"我知道"的重复构成思想的律动。在"天上人间皆虚幻"与"大自然的奇幻"之间,诗人展现出入世与出世的张力,最终在"感受人间冷暖"的平实表述中回归生活本身,完成了一次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归具体的精神循环。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展现的认知方式——不是通过概念推演,而是经由身体感受来把握世界本质。在技术理性主宰的当代社会,这种诗性认知提供了一种重新连接自然与自我的可能路径。诗人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感物"传统与现代人的存在焦虑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抒情模式,为当代汉语诗歌如何在本土传统与现代经验之间寻找平衡提供了有益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