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畔的精神洗礼:一场跨越时空的初心对话
编者按: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处,民建会员踏上了一场探寻初心与使命的独特旅程。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戴村坝的古韵悠长与山神庙红色教育基地的烽火往昔,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红色精神的力量娓娓道来。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在新老会员的使命接力中,展现出民建人对“为民造福”初心的坚守、对时代使命的担当。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一同领略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感悟民建人在新时代征程中的坚定信念与奋进姿态。
运河畔的精神洗礼:一场跨越时空的初心对话
明渊庆泽
四月的东平,运河水映照着春日暖阳,山神庙的红旗在风中猎猎飘扬。作为民建泰安市中心支部的一员,参与“走近运河之心·戴村坝”调研暨“山神庙”红色教育基地联学共建活动,我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内心满是震撼与深沉思考。当指尖轻触戴村坝历经600年风雨的沧桑条石,当目光拂过山神庙中那一件件承载着烽火岁月的珍贵文物,厚重的历史如汹涌潮水般将我淹没——这绝非一场寻常的调研,而是一场直抵灵魂、叩问初心、激荡使命的精神朝圣之旅。
一、在“文化根脉”与“精神谱系”的交汇中触摸初心
戴村坝,宛如一部凝固的史诗,静静伫立在运河之畔。每一块条石,都像是一个无言的史官,镌刻着“因势利导、治水为民”的古老智慧。600年前,白英这位伟大的水利先驱,凭借着非凡的胆识与卓越的智慧,带领民众披荆斩棘,劈开泰山引汶水。那艰苦卓绝的治水场景虽已远去,但那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却如熠熠星辰,在历史的浩瀚苍穹中永不黯淡。
而奔腾不息的运河水,不仅滋养了东平这片广袤的土地,更孕育了东平县接山镇山神庙村那熠熠生辉的红色记忆——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红色教育基地。回溯到1939年5月,在陆房突围战斗的烽火硝烟中,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后方医院毅然选址于此。彼时,这里成为了革命力量的庇护所,医护人员们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争分夺秒,救死扶伤,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着每一位战士。
岁月悠悠,遗址被精心呵护、妥善保存。自2019年底教育基地开始建设,如今占地约50亩的它,宛如一座时光宝盒。那保留着原貌的院子,仿佛还回荡着革命先辈们的匆匆脚步;修复后的旧房屋与山洞,默默诉说着曾经的紧张与忙碌;长达200多米的旧地道,蜿蜒曲折间仿佛还留存着战士们穿梭时的飒爽英姿。这里留存着众多珍贵的革命遗迹,罗荣桓、万里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办公室、指挥所、手术室等旧址,更是成为了那段峥嵘岁月的无言见证者,每一处斑驳的墙壁、每一块陈旧的砖石,都承载着当年战斗的紧张与壮烈。3公里长的地道和50多处藏兵洞,仿佛一组组神秘的密码,再现了往昔战斗的惊心动魄场景,让后人得以穿越时空,感受先辈们的无畏与坚韧。
站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我仿佛能听见往昔枪炮的轰鸣声,能看见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无畏身影。无论是古代工匠在戴村坝治水时展现出的经世济民智慧,还是革命先烈在山神庙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为民造福”这一伟大初心的不同生动诠释。
作为民建会员,我们要深深扎根于运河文化的肥沃土壤,汲取“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养分;紧紧握住红色基因的接力棒,传承“为国为民”的奉献品格。唯有如此,“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的初心,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清晰、愈发坚定。当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在眼前交相辉映,我深刻领悟到,初心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嵌入古人治水的汗水中,牢牢熔铸在先烈的热血里,更迫切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的履职实践中去奋力践行。
二、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交汇中勇担使命
漫步在戴村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古人凭借着卓越的创造力实现“引水济运”,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让这座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水利奇迹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戴村坝的保护与监测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建立虚拟模型与实体坝体实时交互,我们能够精准监测坝体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为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筑牢安全防线。而“运河文化+红色研学”精品线路的打造,则像是一条绚丽的丝带,将戴村坝与山神庙紧密串联起来。当游客踏上这条线路,既能在戴村坝领略古人巧夺天工的治水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在山神庙聆听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接受红色精神的深刻洗礼。这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更是一种让它们“活”起来、与现代生活激情对话的创新之举。
对于山神庙的红色资源而言,其价值绝不应仅仅局限于作为静止的展品供人参观。我们应将其视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引擎,充分发挥民建经济界会员的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文旅+产业帮扶”的发展新模式。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民宿”,让游客在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中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烈士故里特色农产品”,通过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将农产品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让革命精神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正是我们将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必由之路。
作为参政党基层组织的一员,我深知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无论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是庄严的红色地标,保护绝非终点,而是创新发展的崭新起点。我们要以历史守护者的担当,精心呵护这些文化瑰宝;更要以发展推动者的勇气,积极探索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光芒的新路径。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精准转化为建言资政的课题,把联学中激发的热情切实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具体行动——这,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三、在“老会员传承”与“新会员成长”的交汇中接力前行
在山神庙红色教育基地,我看到年轻会员们眼神中闪烁着炽热光芒,他们手捧笔记本,如饥似渴地记录着革命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在戴村坝,老会员们深情地分享着当年的调研故事,眼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眷恋与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许。这温馨而又充满力量的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民建的事业,恰如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正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接力中,不断发展、生生不息。
作为与民建携手多年的“老战友”,我们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要将在长期调研中积累的“接地气、察实情”的工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志,让他们在履职之路上少走弯路;要把在联学中感悟到的“讲政治、敢担当”的红色传统,如火炬般传递给年轻一代,让红色基因在他们身上赓续传承、发扬光大。
而看着年轻会员们朝气蓬勃的面庞和眼中闪耀的希望之光,我仿佛看到了民建事业更加璀璨的明天。他们从运河文化中汲取“以民为本”的调研视角,学会用心倾听民众的声音、关注民众的需求;从红色教育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能有勇气、有毅力去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我坚信,在未来的履职道路上,他们定能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勇挑时代赋予的重担,为推动民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这种新老传承,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民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民建的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进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从戴村坝到山神庙,我们走过的不仅仅是一段地理距离,更是一条贯通古今、承载着历史与精神的悠长画廊;从调研现场到内心深处,我们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一场触及灵魂、关于传承与使命的神圣洗礼。作为新时代民建人,我们何其有幸能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眺望远方。我们要以如磐信念守护运河文化的智慧火种,让其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熊熊燃烧;要以赤诚之心传承红色精神的光辉旗帜,让其在新征程的道路上猎猎飘扬;更要以无畏担当扛起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千钧重担,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这次意义非凡的活动,让我们更加笃定:当我们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把联学共建中的深刻感悟转化为实干笃行的实际成效,“运河之心”的智慧与“山神庙”的信仰,必将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交相辉映,如明亮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引领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彼岸奋勇迈进。
感谢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在历史的深邃厚度中触摸到了初心的滚烫温度,在时代的激昂召唤下勇挑起了使命的千钧重量。展望未来,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珍贵感悟继续坚定前行,让每一次履职都成为对历史的庄严回应,成为对人民的深情承诺,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属于民建人的绚丽华章。
运河畔悟初心
运河波涌诉流年,往昔英魂志万千。
岁月长河流不断,初心熠熠映云天。
古堤静立听风语,新梦同寻效圣贤。
跨越时空思旧影,精神洗礼启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