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传荣
我家的家风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就是一直十分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
记得我十岁那年,那时我家还住在古老的陈庄中心,靠近学校和佛堂。家门口离学校门口约20米左右,从我8岁开学的那天起,我父亲一有时间就去学校和老师交流交流,不断了解我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所以我父亲和学校老师结下了很好的朋友之情。我十岁过先日时,记得教我们的车珍成老师,特地给我买了一双鞋子,当时在店里买鞋子穿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家中做的布鞋。从老师对我的关心有加,足见其中的奥秘——我父亲与老师间的深厚感情。
到我过20岁生日时,记得我高中的同学毛鸿颐、薛子海、周志祥、周忠于、陈明山、陈广生等人(还有记不太清了,真的很抱歉了),他们给我从头买到脚,让我换了一身新。同窗情,手足情,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还有我在初中,高中的薛德枢老师对我十分的关心至今仍感动在怀!
高中毕业回乡后,由于家庭贫困等种种原因,学了泥瓦匠手艺。一晃就到了我的三十岁生日,我的几个徒弟给我做了祝贺。三十而立,有这样的好徒弟,我也心满意足了!我四十岁生日时,我的兄弟姐妹和三姨六舅为我表达了他们的心意。四十而不惑,亲情动人心!
人生五十即半百,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了,可有趣的是我过五十岁生日那天,我在上海浦东南汇区三墩镇工地上干活。当时正是我儿子上大学读书要钱的时候,我在工地上干活从大早一直干到天黑,晚上休息时上床叹了一口气,工友们问我今天为什么不高兴,我说今天是我50岁生日,因为儿子上大学要钱用,所以没有休息。他们都怪我说,你怎么不早点说呀,今天应该让你休息一天啊,我们大家为你搞个祝寿仪式嘛。我对工友们的一片真情表示了十分的感谢。当然,我50岁生日那天,人虽然在上海没有回老家,我的父母(当时驻在临泽镇上)特地买了香烛鞭炮及礼品到我老家和我的家属一起为我的半百之喜表示了祝贺。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做儿女的谁能真正报得三春晖啊!
转眼就到了我的60岁生日,此时条件好了一点,兄弟姐妹,亲邻好友,和工地上工友都来为我祝贺——祝贺我的花甲之喜。
2024年,我69岁,生了一场大病,差一点日落归西,经过家属、兄弟姐妹、亲邻好友、乡村医生和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的及时抢救,终于将我从死亡线上抢夺了回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走上了人逢七十古来稀的夕阳大道。
现在的我,业余时间静静地回忆:我每逢十年一个生日的经历。往事如风,往事亦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特别难忘每十年的一个个整生日时,为我祝贺的父母、兄弟姐妹、亲邻好友和老师同学的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
陈传荣,江苏省高邮市人,农民工。虽早已年过花甲,但酷爱文学创作的劲头愈发旺盛。打工之余,常常写一些有关乡村、乡情、乡愁类诗文,已有多篇(首)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或网刊。相信自己的文字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人生对生活的真情流露,是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