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故事》补遗:
小报事不小
李 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时代的车轮刚刚从动荡中缓缓驶入正轨,百业待兴,教育领域更是如亟待开垦的沃土。在山东泰安一中,语文组的老师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担当,决心为广大中学生铺就一条学好语文的通途。于是,一份凝聚着老师们心血的铅印《语文小报》应运而生。
《语文小报》如同春日里的第一缕新芽,虽初出茅庐,却满是生机。老师们精心编排内容,从优美的诗词赏析到实用的写作技巧,从趣味语文故事到名家经典解读,每一期都饱含着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与期望。出刊十多期后,这份小报在学生群体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订数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加。
泰安一中语文组的老师们并未满足于此,他们希望这份小报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经过一番合议,大家将目光投向了时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吴伯箫先生。倘若能得到吴老题写的报头,《语文小报》无疑将如虎添翼。
这份重任落到了语文教研组长李光璞老师身上。李老师深知吴老在语文教育界的崇高地位,他怀着崇敬与忐忑,提笔给吴老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中,他详细阐述了《语文小报》创办的初衷、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希望吴老为小报题写报头的强烈愿望。
然而,寄出信件后,多日过去,却不见吴老的回信。李老师心中不免有些焦急,他深知吴老年事已高,公务繁忙,或许信件在途中耽搁,或许吴老尚未抽出时间处理。但为了《语文小报》能有更好的发展,李老师决定再做一次努力。
恰逢莱芜市教学研究室的语文教研员陈文中老师要进京开会,李老师赶忙精心准备了一包泰山灵芝,托陈老师务必登门拜望吴老,并再次说明来意。陈老师深知此事的重要性,欣然应允。
陈老师抵达北京后,依照地址找到了吴老的住处。当他轻轻叩响房门,见到吴老的那一刻,心中满是敬意。说明来意后,吴老和蔼地笑了,他说:“小报报头我早已题写好,两天前就已经寄出了。”接着,吴老还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当年在曲阜、北京求学时,时常经过泰安的点点滴滴,还提到大学毕业前夕曾在泰安三中短暂任职,以及泰安三中时任校长田佩之是莱芜人等往事。吴老的讲述,让陈老师感受到了吴老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
当得知陈老师还要去参加有关语文教学研究会议后,吴老拉着陈老师的手,真诚地说道:“我对家乡教育一直十分关注,希望这份小报能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助力。”不仅如此,吴老执意让陈老师捎回50元钱给李光璞老师。陈老师有些诧异,吴老解释道:“老师们办报不易,不能让他们破费。”陈老师这才明白,吴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坚守着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
回到泰安后,陈老师将吴老的话和50元钱原封不动地转交给了李光璞老师。李老师听闻后,心中感慨万千,对吴老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他对陈老师说,吴老的信和题写的两幅报头,我们都收到了。你转述的话,吴老在信中也大都提到了。如愿以偿,我们真心感谢吴老!”
事后,为表达对吴老的感激和敬意,李光璞老师特意安排人,就吴老信中挂记的事情,拍摄了有关照片,随挂号回信一同奉寄,了却了吴老对在“曲阜二师”求学时校长范明枢先生(泰安人)的思念之情。
其实,吴老不光在此一件小事上认真,在日常工作中,他同样秉持着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每次外出公干,回到单位后,他也只到财务上报销差旅费,从不领取国家规定允许的补助费。有人劝他:“这是规定允许的,您为什么不拿呢?”吴老总是笑着说:“吃住都报销了,我又没额外花钱,公家的这个光我不能沾。”
一份小小的《语文小报》,看似微不足道,却因吴老的参与变得意义非凡。它不仅承载着泰安一中语文组老师们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更传递着吴老对家乡教育的深情厚谊与殷切期望。吴老用自己的行动,在小报的故事中注入了廉洁、敬业与关怀的元素,让这份小报成为了那个时代教育领域一段温暖而动人的佳话,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每一件看似微小的教育之事,实则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与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李皓,笔名浩泉,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新闻正高级职称,退休前供职于某地级新闻单位,担任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现社会兼职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