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建国
忆昔时他战火奔忙,为家国勇把那敌顽抵抗,从越战衣锦返乡。本应是,安稳度,余生欢畅。谁料到祸起萧墙,一桩案将他拖向罗网。
【醉春风】小林镇命案突生,少女亡惨形难讲。现场勘查乱了主张,警犬嗅、疑云涨,涨。错把他当,仅凭些微,便成嫌犯模样。
【迎仙客】提审讯,苦难当,当年渣滓洞酷刑他都尝。那言辞,尽是伤。屈打成章,冤案由此酿。
【红绣鞋】DNA模糊方向,说辞间漏洞昭彰,仅凭臆想定生亡。白袋无寻处,砖头也渺茫,这判决如何不荒唐。
【石榴花】可怜他狱中岁月苦难量,青春付沧桑。一朝蒙冤似羔羊,铁窗内,暗自神伤。十六载匆匆一晃,家亲离散添惆怅。盼平反,望断斜阳,心中的委屈向谁讲。
【斗鹌鹑】想咱这小百姓平常,若遭此定早死十八趟。无权势相帮,无钱财抵挡,若被这冤屈缠上,怕只能含恨命丧。看他沉冤终得偿,可过程太跌宕,这司法的疏漏,真该细思量 。
赏析《【中吕·粉蝶儿】叹徐辉冤事·
一、结构与主题:冤案叙事与情感铺陈
此曲以【中吕·粉蝶儿】套数展开,通过多支曲牌层层递进,讲述了徐辉从战功赫赫到蒙冤入狱、最终平反的跌宕人生。全篇以冤案为核心,融合了个人命运与社会批判,展现了司法疏漏对普通百姓的致命打击。
叙事脉络:从“战火奔忙”的荣耀(首段)到“祸起萧墙”的转折(【粉蝶儿】),再到刑讯逼供的残酷(【迎仙客】)、证据链的荒诞(【红绣鞋】),最终以冤案昭雪的反思收尾(【斗鹌鹑】),结构紧凑,情感由悲愤渐至沉痛。
主题深化:通过徐辉的个体遭遇,影射司法体系中的权力滥用与程序漏洞,如“仅凭臆想定生亡”“DNA模糊方向”等细节,直指证据不足、草率定案的弊病,呼应元曲中常见的“小民诉冤”传统。
二、语言特色:元曲传统与现代写实的交融
口语化与戏剧性:
曲中多用白描手法,如“警犬嗅、疑云涨”“屈打成章”等,以通俗语言增强画面感,继承元曲“本色派”风格。同时,“铁窗内,暗自神伤”等句,借鉴了元曲中常见的囚徒悲叹意象(如《朱诉冤》中耕牛的控诉)。
对比与反讽:
通过“衣锦返乡”与“冤狱十六载”、“战功”与“羔羊”的强烈对比,凸显命运无常。结尾“沉冤终得偿,可过程太跌宕”以反讽笔法,揭露司法纠错机制的滞后性,与元曲《朱诉冤》中“润国于民,受千辛万苦”却遭屠戮的悲剧形成跨时空呼应。
三、社会批判:权力与弱势群体的对立
权力碾压下的个体:
“无权势相帮,无钱财抵挡”直指司法资源分配不公,与元曲《功臣宴敬德不伏老》中“功多者上首而坐”的等级观念异曲同工,均揭示权力结构对普通人的压迫。
程序正义的缺失:
证据链的漏洞(“白袋无寻处,砖头也渺茫”)与刑讯逼供的描写,映射出传统司法中“口供为王”的痼疾,与《朱诉冤》中“宰耕牛的捕获申路”的荒诞执法形成互文。
四、文学价值:冤案题材的继承与创新
此曲延续了元曲“诉冤文学”的血脉(如关汉卿《窦娥冤》),但将视角从历史传奇转向现实案件,赋予传统曲牌新的时代意义:
题材创新:以越战老兵为原型,结合DNA技术、刑侦程序等现代元素,突破元曲多写历史或市井的局限。
情感共鸣:通过“家亲离散”“盼平反”等细节,强化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悲剧的勾连,较之《朱诉冤》的拟人化耕牛,更具人性深度。
五、反思与启示
曲末“司法的疏漏,真该细思量”不仅是徐辉案的总结,更是对当代法治建设的拷问。元曲中“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朱诉冤》)的人道主义,在此转化为对程序正义的呼吁,体现文学干预现实的力量。
总结
此曲以元曲形式为骨架,注入现代冤案的血肉,既承袭了古典文学“为民请命”的精神,又以写实笔触揭露司法痼疾,堪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讽喻佳作。其艺术价值与《朱诉冤》等经典并立,而现实意义更显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