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史话(三):玉山乡
按宋敏求《长安志》, 宋时蓝田有四乡二十里,南为秦道乡,连县郭,管安仁里。东为玉山乡,在县东十里,管严宋里。西曰白鹿乡,在县西南二十里,管安道里,北曰盧(同“卢”)珍乡,在县西北十里,管康和里。
秦道就是秦时蓝谷栈道。故秦道乡就是蓝谷以南的原大寨、葛牌、草坪、蓝桥,玉川、红门寺、辋川区域,往北紧接就是蓝田县治。
卢珍乡就是蓝田西川以及相关绣岭部分。康和里就在今县西北十里铺左右。
白鹿乡就是原来的白鹿县。安道里位置不详。
玉山乡大体就是原来的玉山县区域。严宋里在今普化以西。
有人认为宋时玉山乡像民国以后,属于基层政府,并认为万全堡是玉山乡所在地。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唐初乡里制还实行乡官制,里长民间选举,县上任命。乡政由所属五里的里正主持,诸乡里正到县衙当值,处理本乡事务。中唐后又实行由民间百姓轮流承担地方行政事务的劳役,即实行职役制,各乡均不需要单独的乡司驻地。
中唐以后实行两税制,按实际人口和田亩征税,这样乡里控制的重奌不再是固定户数的乡里,而是实际聚集人口和田亩的村庄,不再以户口编排乡里。
这样,从中唐以后,乡逐步退出乡村事务的具体运作,逐渐向以赋役征纳为核心的籍帐汇总单元和人文地理单元演变,被虚化了。
北宋整顿乡里控制体系时,也不再试图以户口原则编排乡里。北宋前期,乡里(置有乡书手、里正,都是职役)基本上按地域和村落分划。如此,里也成了一种落实征收赋税、维持治安责任的地理单元,也被虚化了。以上就是宋代《长安志》只记录四乡和部分里名的原因。
金元实行村社制,50户为一社,设社长。因此乡、里仍被虚化,属于帐汇总单-元或人文地理单元。
明清时,尽管一度以户数编制里(1里110户),并取里名。然后一乡五里。但乡依然是历史名称,玉山乡(或称东乡)的名称也被延续下来。但所属里名发生了变化。明的玉山乡包括青侯、侯村、东留庆、西留庆、里峪等5里。清时玉山乡包恬青侯、留庆、侯村、东骊阳5里(今玉山镇属留庆里)。
民国初维持清制。1931年后,民国政府将蓝田划为五区,原玉山乡为一区。
民国实行保甲制后,一区即原玉山乡划为许庙联,辖20保,215甲。水陆庵联,辖16保,220甲。屏峰镇联,辖15保,182甲。普化联,辖15保,175甲。灞龙镇联,辖12保,167甲。这里联属于乡联。近代行政意义上的乡政府第一次出现。
共和国或立,在以往玉山乡的范围内,成立了普化、玉山和横岭三个区。玉山区(驻许庙)辖许庙、腰村、上杨寨、下杨寨、小寨、大寨、尹家坪、元君庙等8 个乡,治域被原玉山乡大大缩小。
1956年后,原玉山乡所属地域,基本被划普化区和灞源区。普化区辖马家湾、公王、许庙、马楼、普化、任家村等6个乡,许庙乡被划入普化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其中东风公社驻许庙,由许庙乡全部、腰祝乡7个社、公王乡大部、马楼乡雷家河以东各社组成。后东风公社改名为玉山公社。
1962年,玉山公社分为玉山和九间房两个公社。
1966年后,玉山公社改名为东风公社。以后又恢复原名。
1984年,玉山公社恢复为玉山乡。
综上所述,从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玉山乡的范围在不断缩小,从最初的薄籍登记单元和人文地理单位,最终转化成了基层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