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青青话清河(散文)
翠竹青青映暖阳,轻风拂叶沙沙响。
田野稻穗金黄闪,绿水青山是画廊。
晚霞染红小村庄,袅袅炊烟饭菜香。
河水清清田园里,梦也安然心也畅。
清河,三川坝西山脚下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这首《清河谣》正是三川坝清河行政村的真实写照。
回望清河,岁月长歌里的日常烟火
踏入清河,就好像闯进了一幅徐徐铺开的田园水墨画展。清河行政村辖涉河西、陈广、河冲、大花树四个自然村,目之所及的地方,每个村庄都是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楼房,静静矗立在这山坳里,就像是岁月的忠实守望者。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清河人的时光印记。
走进清河,太乙桥上茶马古道的马蹄声、清河水磨碾子的响声已经远去,哗哗清河水依然不绝于耳。毛家湾的历史踪迹依稀可见,马家龙井的龙井水甘甜清凉。茂密的翠竹层层叠叠,修长的枝干直插云霄,在微风轻抚下沙沙作响,像是大自然奏响的轻柔乐章。河坝上那220多棵高大挺拔的滇朴大树与葱郁的田野相互交织,将这片村落紧紧环绕,投下斑驳树影,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一抹清凉的慰藉。
眺望清河,广袤的田畴平坦舒展,稻浪、豆苗、菜畦、花海依次铺陈,色彩斑斓,丰收的希望在这片肥沃土地上蓬勃生长。田埂间,偶尔可见农人劳作的身影,他们弯腰耕种,汗水滴落泥土,播撒着生活的憧憬。
耳闻清河,鸡鸣犬吠彼此相闻,声声交织,热闹却不嘈杂,为宁静田园添上了几分鲜活的生活气息。漫步其间,身心都被这充满诗意的乡间的生生不息填满,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竹韵清河,岁月里的坚实依靠。在清河,风过之处,皆是竹子摇曳的身影。它们密密匝匝,肆意生长,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成片的竹林数不胜数,然而河冲里地占地近百亩的冯家竹园,无疑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竹园代表,那浩浩荡荡的翠竹,真似大地捧出的翡翠宝藏,绿意摇曳蔚为壮观。是大自然对清河人民最慷慨的馈赠。
竹影流年,编织着的是生活的脉络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河水蜿蜒而过,从大安乡的双龙洞一泻而下,像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起了山川田园的春梦秋歌。河水悠悠流淌,水波轻漾,滋养着清河、章斐、睦科大片土地,每一寸泥土都饱含着润泽的生机。
有句老话叫干兰湿竹,竹子喜欢潮湿的土壤生长,清河得天独厚的水源条件,让竹子在清河找到了最适宜的生长温床,它们尽情地舒展身姿,向着天空,向着阳光肆意地生长。在三川坝,清河的村庄不如别的大村子那么稠密,那么拥挤。清河人聚住得比较宽敞疏散一些,家家都喜欢栽种竹子,它们于房前屋后扎根,在田边地角安身,一蓬蓬,一片片,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绿色屏风。自古以来,清河人民与这方水土相依相生,户户种竹养竹,以竹为生,竹子竹编那是生活的馈赠,也是祖辈传承的根基。清河的竹编技艺,在岁月里沉淀,在指尖上流转。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手中的竹条在他们的巧思下,渐渐变成了精致的竹篮、实用的竹篮、竹箩、竹篓,撮箕等等生活用品,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生活的智慧和对传统的坚守。
在清河,竹编是一门手艺,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边屯文化,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这里的人们爱竹喜竹,并非附庸文人墨客所钟情的虚心空竹之雅,而是源于生活最质朴的需求,它实实在在,是农家柴米油盐背后的坚实支撑。
在清河,村里人大多数都会几手蔑匠活,应该说这也是清河人的一种生活本领。编粪箕、秧篮、撮箕这类实用的粗糙工具,在清河人家不过是家常便饭,不足为奇。这些工具,看似简单质朴,却饱含着生活的智慧与力量,每一道竹篾的弯折,都契合着农务的节奏,承载着劳动的艰辛与希望,伴随着清河人走过田间地头的每一个春秋。
然而,清河河西村马河图家,父母却有着更为惊奇的竹编绝活儿。他的父亲马腾云、母亲马冬秀,堪称清河竹编最心灵手巧代表人物。他们编织的造型、花样各异的筛子、簸箕,型式规整,蔑皮线条流畅,每一个细节的衔接都严丝合缝,尽显精巧心思;那把胡椒圆的筛子、簸箕,弧度优美,竹篾细密均匀,就像是用岁月的针线细细织就,筛出的是生活的琐碎,筛出的也是清河竹编的极致韵味。
那时的金官街子天,竹木农具市场热闹非凡,半条街都被清河的竹编制品占据。琳琅满目的灶具、小到竹筷、甑皮子、捞滤头、筷笆箩、碗藏箩、竹篮、竹篓、筛子、簸箕……它们整齐排列,散发着竹子独有的清香,吸引着往来的赶街人。这些竹篮、竹篓、筛筛簸簸展现着清河竹编的独特魅力。这些凝聚着清河人智慧与汗水的作品,它们是生活的器具,还是艺术的结晶,承载着的是清河的风土人情,诉说着指尖上的烟火传承。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资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生产劳动工具都很简陋和粗造,竹编工具竹编制品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竹木工具稳稳地占据着生活的C位。
这不仅在三川坝清河表现突出,在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在日常家居生活中,从厨房里的捞滤头、甑皮子、刷把子、筲箕、菜茶箩,淘米洗菜的竹篮筲箕,到装盛粮食的米箩、到清扫灰尘的竹扫帚,皆是竹编制品的“舞台”。这些质朴实用的器具,让琐碎的生活在它们的辅助下,变得井然有序。
清河人爱竹喜竹是有惜怜心的,每一次砍伐竹子为了不被伤损着旁边的竹子和新发生长的竹篙子,砍伐人都是小心翼翼的用木工凿子慢慢的凿,一点点的砍,一棵棵竹子倒下,清脆的声响在林间回荡,那是生活的鼓点;每一道竹篾在手中编织,细腻的触感在指尖流淌,那是岁月的纹路。从郁郁葱葱的竹林,到变为实用的竹编物件,再到换来生活所需的钱文。竹子贯穿了清河人的生活轨迹。它见证了生活的艰辛,也承载着收获的喜悦,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维系家庭生计、传承劳动精神的纽带,编织出清河人生活的温暖脉络,在平淡的日子里熠熠生辉,毫不逊色。
清河葱郁的竹子,它们不仅装点了清河的山川田野,更化作生活的基石,成为生活用具取之不尽的原料宝库。箩箩箩筐筐、筛筛簸簸、大小各异的簸箕,它们在清河农妇的手中上下翻飞,扬起的是生活的琐碎,留下的是粮食谷物的纯净;竹蔑箩是盛米盛面的生活工具,竹蔑顿箩稳稳当当,收藏着的是一年一季丰收的喜悦,空了又满,满了又空,它无声地见证着一年一年的变迁。
竹韵长歌 润泽山河
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竹编制品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推动生产发展的“幕后英雄”。正是因为竹编制品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了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才顺理成章衍生出经济价值。竹编制品以其独特的工艺魅力与实用属性,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既为人们的生活添作帮手,也为生产建设注入了涓涓细流,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忆。在农业生产的广袤天地里,竹子更是化作一件件实用的劳动工具,默默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秧蓝子、粪箕承载着农家肥,一趟趟运往田间,滋养着希望的种子;秧篮轻托嫩绿的秧苗,陪伴农民开启播种的忙碌时节;各种捕鱼用具如:罅笆、叠筢、壕子、渔笆箩等等在田野里穿梭于田边沟溪,为农家生活餐桌上增加几分野趣;竹蔑地笼静静守护着农田,抵御着水流的冲击;耕地用的篾藤绳坚韧有力,牵引着犁铧翻开新土;蔑藤索套在牛背上,伴随耕牛的脚步,丈量着土地的深度。
回忆往昔,在生产力低下的那些年代,水利建设工地上,竹编制品为永胜羊坪水库、西马场水库、康家河水库,五郎坪,还有那蜿蜒向前的团结大沟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清河的竹木工具是劳动人民最坚实的依靠。那时候,全民总动员大干水利建设的号角在大地吹响,每一处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都闪现着清河竹编工具的身影。车箩在鸡公车的肩头,一趟又一趟,运送着砂土与希望;粪箕满满当当,承载着泥土与汗水,它们伴随着水利建设者坚实的脚步,磨破手上的老茧和肩膀。这些竹编工具,看似质朴无华,却凭借着坚韧的质地,在艰苦的生产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工人们最得力的助手。
那时候,县里水库建设指挥部一声令下,清河的篾匠们纷纷响应,背起行囊,带着精湛的手艺奔赴工地。他们顾不上旅途的劳顿,便在简陋的工棚里,迅速投入到竹编生产工具的制作中。手中的竹条,在他们粗糙却灵巧的指尖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便化作一件件实用的器具。篾匠们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眼神中却满是专注与坚定,那专注的神情,是在雕琢世间最珍贵的艺术品。竹韵长歌,润泽山河。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清河的竹编不仅编织着生活的纹理,更以独特的姿态,融入了一方山河的建设,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奉献之歌。
如今,那些水库碧波荡漾,团结大沟的清水长流,滋润着广袤的三川坝万亩农田,孕育着三川米粮仓丰收的希望。而清河竹编,作为这段奋斗岁月的无声见证者,虽隐于日常,却在水利工程的丰碑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镌刻在山河间的温暖记忆,在时光里静静诉说着那段众志成城、共筑水利的热血往昔。
水竹育德,清河清正长流
回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物价低廉,一斤米仅卖三角钱,而一棵竹子却能卖出四角钱、五角钱,头号头最大的,甚至能卖到八角。在工资微薄的岁月里,单位工作人员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十八块钱,这笔砍竹子卖竹子带来的收入便显得尤为可观。竹林繁茂的人家,每月砍伐二十棵竹子,轻轻松松便能收获十块钱,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财富。
这笔钱,撑起了许多家庭的希望。它是孩子求学路上的学费,是贫寒日子里添置新衣的盼头,是日常家用的点滴补给,寒冬来临还能够给家里的小孩添置一件新衣;靠着竹子,有些人家得以供养孩子读书上学,盼望着下一代能走出不一样的人生;靠着竹子,家中生活也可以得以逐渐改善,为平淡的日子增添几分色彩。
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清河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也让更多学子有机会走出清河,走出山村,走向祖国建设的各个岗位。在清河这片土地上,水与竹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它们不仅是生态的瑰宝,更是清河人世代生存、繁衍的根基。清河人对竹有着深厚的情感,那漫山遍野的翠竹,是他们生活的依靠。平日里,他们依竹换油盐,靠着卖竹制品换来生活的必需物资;孩子求学时,那一根根竹子又成为了凑学费、买笔墨的希望。
在从清河走出去的众多人才中,刘仁昌、毛诗奇、王礼贵、沈仕才、马龙云、何志雄等的成长求学之路,都与竹紧密相连。从建国至今,清河走出的人里,有位居高位的县委书记,也有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作人员、辛勤耕耘的老师。其中,李朝富书记令人印象深刻,他是永胜县唯一一位家住茅草房、身穿羊皮褂,儿女都未参加工作的“杨善洲”型的县委书记。更值得称赞的是,从清河走出去的这些人,直至今日,竟没有一个因贪污腐败、违法犯罪而受到处罚。
细细想来,这背后或许有着深层的原因。竹话清河,许多事情都能与水和竹联系起来。清河人就如同那澄澈的清水一般,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又像翠竹一样,心怀空明、气节高远。这样的品性,似乎与他们吃的水、依赖的竹以及成长的环境息息相关。水的纯净,竹的高洁,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清河人的精神世界,塑造着他们的品格,让这份清正与高洁在清河代代传承。如今,新一代人才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带着清河的印记,在不同的舞台上展现风采。这些乡贤达人,是清河的骄傲,他们用自身经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河人,也让这片土地始终充满希望与活力。
清河竹影 岁月燃灯
在清河,竹,是生活的底色,编织着家家户户的日常。每一根竹子,都在清河人的巧手中,开启了奇妙的蜕变之旅。当清脆的劈竹声响起,一道道竹篾从竹筒中剥离,头层篾皮光滑坚韧,是制作精巧器具的首选;二层、三层篾皮依次划出,轻柔且富有韧性,各有其用,承载着生活的不同需求。而最里层的篾簧子,在特定的时节,又被赋予了别样的使命。
每年的火把节前后,整个清河都弥漫着热烈而欢快的气息。此时,那些平日里被悉心留存的篾簧子,纷纷派上用场。大人们熟练地将篾簧子绑扎在一起,制作成火把,每一道绑扎的痕迹,都凝聚着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期待。随着夜幕降临,点点火光在清河的村落中亮起,小娃娃们欢呼雀跃,高高举着火把,奔跑在田埂间。
火光在稻田里游走,稻螟虫被火光吸引,纷纷朝着火把飞去,以“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悲壮方式,成为这场与病虫害战斗中的“牺牲者”。在那个农药稀缺的年代,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是清河人守护庄稼、祈求丰收的智慧之举,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原始篇章。
孩子们的欢笑声在旷野中回荡,与火把燃烧时噼里啪啦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成为夜空中最动人的旋律。他们穿梭在田坝间,火光照亮了他们纯真的脸庞,也点燃了童年的欢乐。那跳跃的火苗,映照着广袤的田野,将童年的欢笑、长辈的期许,都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岁月流转,如今的清河,或许有了更先进的防虫技术,但每当回忆起那些打火把的夜晚,心中依然满是温暖与怀念。那是一段被竹影与火光映照的旧时光,承载着清河独特的记忆,成为一代又一代清河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美好画卷。
竹子、竹编里的清河旧梦
在清河的悠悠岁月里,竹编早已超脱了一门手艺的范畴,幻化成了一种镌刻在灵魂深处的文化,成为一代又一代清河人心中永不落幕的乡愁情结,深深扎根,肆意生长。
然而,时光流转,现代社会物资日益过剩,那些曾经熟悉的竹编器具,渐渐被新潮的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所取代。当我们在便捷的现代生活中穿梭,偶尔回首那年那月,心中满是感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科技产品日新月异,我们享受着幸福美好生活带来的满足。
但竹编,从未被遗忘。它承载着往昔岁月的温度,是一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乡愁,编织进了生活的每一寸肌理。或许在某个宁静的午后,当我们翻开旧物,触摸那熟悉的竹篾纹理,便能再次听见岁月的轻吟,忆起那些简单却纯粹的日子,让温暖与感动,在心底缓缓流淌。
清河竹编,你是时光深处的诗行,是岁月长歌里的烟火日常。在这里,生活如河水般缓缓流淌,质朴而又美好,传统与自然交织,绘就一幅永不褪色的人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