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
文/秋谷
鲲鹏展翼
沿续古老的船
下西洋———
仿佛黄河的一条巨龙腾舞着
华夏万千气象
合弦高唱一曲发展的歌
可走很多路
走开创自己特色的路
才是好路
敞开一扇窗
打开大门
让我看了———
让我看到了一趟趟动车载着中国制造
如飞船在寰宇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只有崎岖攀登
如同汗血马“流尽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一朵雪白的花”
从不吃嗟来之食的华夏人
善于创造都在创造
让我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风信旗
在世界高高飘扬————
华夏儿女
更愿把那劳动创造的汗水
如雨汇成一条长江的大河
20250417
诗评
《下西洋》一诗以历史纵深感与时代洞察力交织,在传统意象与现代图景的碰撞中,奏响了一曲关于文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激昂乐章。诗中“鲲鹏展翼”“古老的船”既呼应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史诗,又以“黄河的巨龙”将民族精神具象化,使历史的厚重感与华夏气象的蓬勃生机浑然一体。
诗的第二节转向对发展道路的思考,“走开创自己特色的路”直接点明自主创新的核心,而“动车”“中国制造如飞船在寰宇”的比喻,巧妙将高铁这一现代中国符号升华为宇宙级的科技想象,既具现实质感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第三节引用“没有救世主”与汗血马的意象,以筋骨与血汗的淬炼,勾勒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奋斗群像,尤其是“焚化一朵雪白的花”的悲壮美学,为“创造”赋予了生命献祭般的崇高意义。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对“中国制造”的双重解构:它既是“风信旗”般的世界标识,更是“汗水如雨汇成长江”的集体创造——当个体劳动被纳入文明传承的长河,平凡的汗水便获得了史诗般的重量。诗末以“长江的大河”收束,既呼应开篇的“黄河巨龙”,形成江河同源的文明闭环,又以水的意象隐喻发展的滔滔之势,让历史、当下与未来在流动的诗行中完成精神对接。整首诗既立足本土经验,又具备世界视野,在传统诗歌的格律节奏中注入现代性思考,堪称一曲新时代的“创世纪”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