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学子走进千年古庙
——南海神庙游记
文/刘结英 编辑/谦坤
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是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的庙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它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被誉为“南方碑林”。
——题记
阳光灿烂的4月16日上午,广州开发区 黄埔(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中级班》师生,走进这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庙开展采风活动,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见证了千年商都的辉煌历史,迎来了一批银发文学爱好者。
走进南海神庙,安静的“海不扬波”石牌坊映入眼帘,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后,正式进入庙内参观。虽然没有讲解员,去采风的同学仍认真细看各种注解。大家首先参观了始建于明代的碑廊。在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万里波澄”碑前,学员们感叹其笔迹刚劲有力;在韩愈撰文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前,大家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深的了解。“看这碑文上的字,笔力雄浑,大家都十分佩服,仿佛能让你感受到当年那种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一位同学一边看碑文一边感慨。
在展厅内,学员们驻足于韩愈、李绂、苏轼等文豪的展板前,兴趣浓厚。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孟县人,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两度贬官至岭南,先后任阳山令、潮州刺史,对岭南文教影响深远,著有《昌黎先生集》。韩愈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应好友广州刺史孔戣之邀,写下《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碑文反映了神庙早期历史、唐代祭海礼仪和岭南地方风貌。因碑文年代久远,字迹难辨,有学员甚至借助网络查询解读。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绍圣年间被贬惠州时途经广州,慕名游览南海神庙,并登浴日亭观“波罗浴日”胜景,写下《南海浴日亭》一诗。学员们得知苏轼也曾到此,纷纷在展板前合影,笑称“要沾点文气”。
这群银发采风者,对文化的热情丝毫不减。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还了解到广州港的历史渊源。站在沧桑的历史遗迹前,学员们深刻感受到祖先的智慧与坚韧。“这比读十本书更真切!”有人感叹道。
采风活动是文学班“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第二站。前期已走访了黄埔深井村。刘兰玲老师说:“通过实地走访历史遗迹,让文学创作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她强调,唯有亲身观察和感受,才能写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虽然我们不再年轻,但喜欢就要认真去做。学习快乐,快乐学习,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行动去实现。”
大家开心地说起当地流传几百年的俗语“游波罗,娶老婆”,以及神庙的典故,风土人情。欢声笑语中为这次采风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