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里飞出的诗
——读杨生博诗集《夹碎的情感》
作者:王满院
阎纲老师说,杨生博是绝句式独立思考的白话体诗人。
杨生博的诗有味道,我喜欢读。
我觉得他的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是从土地里飞出来的。
读《夹碎的情感》,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生活气息浓,接地气。
读杨生博的诗,你会感到一种浓浓的烟火气和泥土味儿,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的观察力。
他的诗题材广泛,但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呻吟。他总是用一些有诗性的、独特的、具体的、典型的细节打动你,让你眼睛为之一亮。
细节是魔鬼,他善于驾驭魔鬼,让细节传神。如《一辈子消化不了的面条》
家里穷,搭不起灶
妈妈做的面条
父亲骑自行车送来
我知道那二十多里山路
父亲是飞来的
面条才冒着热气
没有坨在一起
我吃着,父亲使劲的抽着旱烟
只有这样
父亲才能压住肚子里的毛毛虫
一门心思
做着对儿子的妄想
父亲说,送饭培养了一个人才
可儿吃过的面
一辈子都消化不了
诗中父亲抽烟的动作看似平常,但诗人揭示其背后是为了“压住饥饿”,这一矛盾细节暴露了父亲的隐忍——他饿着肚子,却专注地看着儿子吃饭。让人读了落泪。
二、杨生博的诗,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经过提炼和升华了的艺术。
杨生博是一个有丰富生活积淀的人,但并不是有生活就能写出好诗,就能成为诗人。
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两回事。
杨生博的诗歌始终保持对生活现场的敏锐触角,他擅长从琐碎的日常中提炼诗意的瞬间,它不是照搬生活,而是经过深入的思考,经过提炼、加工、升华。这种将生活具象转化为情感符号的能力,让他的诗具有穿透表象的张力。如《酒中才有父亲》
他双手举杯,说着什么
火光中,满脸是泪
他给父亲敬了一杯
自己也陪着喝了一杯
一瓶老西凤,一会儿
见了瓶底
父亲问他,你怎么成了酒鬼
他说,酒中才有父亲
诗人写出了生者渴望对话,死者无法回应,酒精成为沟通的媒介,却又加剧了孤独感,张力十足。
三、杨生博的诗给人留的思考空间大。
杨生博写长诗,也写短诗,且更多的是短诗。他的长诗写得好,短诗更为妙,“好”与“妙”就在于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让你的思绪飞得很远。
如《她的男人死了》
医生取下听诊器,走了
她把所有人推出病房
静静搂着黑夜
泪水比星星还要明亮
诗人通过省略细节、模糊意象、中断叙事,让诗像一块棱镜,不同读者会折射出不同的情感光谱。 有人看到绝望,黑夜吞噬了一切,泪水只是徒劳的闪光;有人看到永恒的爱,泪水比星星更亮,因为爱比死亡更持久,这种开放性正是诗歌的高明之处,诗人不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读者在沉默中听见自己的回声。
四、杨生博的诗富有哲理
杨生博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绝句的影响,采用白话文的形式,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
他的诗充满着深刻的哲思和对生命的感悟,常常让你警醒,对你有所启示。
诗歌的背后是哲学,这正是杨生博诗歌的魅力所在。
如《疤》
它是地里冒出来的
我轻轻的一掐
留下了一个疤
为了躲避我这样的人
树,头也不回向天钻去
冠,越来越像擎天柱
那块疤也越来越像一块表
把韧性、律动
浓缩成生机
疤,因脆弱而生
一旦成长,那个地方最硬
诗人以极简的意象和语言,探讨了创伤与成长、脆弱与坚韧、时间与生命力的深层关系。给人的哲理在于:
创伤是生命的一部分; 微小的伤害也会在生命中留下印记。
作者简介:王满院,陕西乾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在《延河》《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陕西广播电视报》《中国乡村》《中国作家网》《都市头条》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盛世华夏杯”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优秀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