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往事 最抚我心
李向宝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清晰的印记,一般会通过几件大家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事儿,在人的脑海里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
1998年和2017年我的两次下乡扶贫,有了与群众零距离打交道的经历,记忆十分深刻。如今想以“凉白开”般的文字,以“话家常”的口味讲述出来,期待能在您的思想上引起一点共鸣,或者让您从中看到农村社会关系的一丝变化,或者勾引起您往日工作中的一段美好。作为码字人,我就莫大地感到荣幸了。
1998 年我在县委办公室工作,这一年正是全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按照要求,当时每个单位都要由一名科级干部带队,抽调1-2名干部驻村一年时间,一个重要用意,就是期望解决好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的“三农”问题。
当时省委办公厅包扶闫村乡磨沟村,我们办公室作为党委口直接下属单位,也作为中办一个信息直报点,就提前授意扶贫局,把我们两个厅室安排的尽量近一点,好有个照应,方便与省上同志加强联系。所以,我们就近包抓了花园村,省厅包抓磨沟村。两个村距离不近也不远,中间只隔着乡政府坐在地的闫村村。
正月十五一过,正月十六办公室派车,一名副主任带领我和机要室一名干部就匆匆忙忙来到花园村。花园村是省道沿线的一个贫困村,出了交通便利,山多地少,种养殖业为主,主导产业就是外出打工。
副主任手头事多,只是与乡村干部接个头、开个会,没连吃饭就回城上班了。留下我们两个小伙子,就一头扎进农村,在这个名叫花园村却没有花的小村庄里,与村上的干部群众度过了难忘的一年。
那时的扶贫,是最质朴的帮扶。群众是质朴的、厚道的,见到下乡干部不是让座、就是倒水,遇到饭点只要你不嫌弃,一碗家常饭还是舍得往出端的。乡村干部是质朴的、捷快的,说话高喉咙、大嗓门,干工作搂起袖子,面对面、实打实、心贴心,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糊弄、不拖延、不会“演”。
这个村的支书是大老粗,年龄60岁了,没有文化,但当了十多年支书,群众难免有意见。这么大年龄,按照规定也是应该退下来的。但他不想下来,还想接着干。
刚来的第二天晚上,他和村主任就提了两瓶“秦川酒”,一包烟,买了点花生、瓜子、饼干类的小零食,来找我们两个年轻的“工作组”喝酒。我说:“不喝酒,你有事说事。”他憨憨地笑着说:“不喝酒我不敢说。”乡村的夜晚寂静的可怕,那时候干部晚上挤到一块喝喝酒、打打牌、吹吹牛是常事。我说:“你年龄和我父亲差不多,那就少喝点。”一个六十岁的人,二两酒下肚就话多了。借我上卫生间时给我说:“听说你们这次要换掉我,这支书我还想当呢。”我说:“你当的时间太长,拿一点点报酬,不够挨骂的钱,有啥当头,干脆下来得了!”我是和他开玩笑,他却激动地拉着哭腔说:“当我支书不图啥,就图个面子,一旦下来,村里人的唾沫星子能把我淹死不说,我在村里咋活呀。”见他动真了,我说:“你要干行,但必须先和乡上、村上干部搞好关系,不能搞一言堂,否则我就是保不住你。”他爽快地答应了:我明天就去给乡上书记“回话”,再去找那几个和我“不对”的人“和西瓜”。
支书水平毕竟有限,开会不会讲话,做群众工作没有方法。开大会枣核扯板两句,有自己“喝墨水”太少的原因,但也怕引起群众厌烦。一次开群众大会,一个性子直杠的群众嫌他讲话长了,站起来直接一句:“然怂里,赶紧说咋弄里!”他也不生气,笑笑地接上一句:“那就让工作组的同志讲吧,我说完了。” 放在以前他“霸道”的时候,谁还敢这样怼他。看到他如今能 “容人”,工作上也在努力改变,我们就主动和乡上交换意见,让他先继续干着吧。
那时候驻村,乡上干部也与群众关系也很简单,大家说说笑笑,不摆架子,干部和群众交流起来轻松愉快,边界感、距离感都不是很明显。农村工作量不大,很有规律,不是春耕秋收、农田基建,就是计划生育、群众生活安排,或者矛盾纠纷排查,即使上边不开会安排,下面都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那时候没有“走读”干部,乡镇干部一个月集中休四天假,大部分“一头沉”干部在秋麦两忙时集中休假,然后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农村工作,与老百姓打交道。但干部就是干部,群众在心底里还是对干部保证应有的尊重,而干部做群众工作时,则首先考虑大多数群众的意见。
初来村上,各方面情况都要熟悉,吃饭和住宿问题需要先解决。乡上书记很热情,安排我们住在一户刘姓人家里,家里有矿,经济殷实,卫生条件好,而且老刘媳妇做得一手好茶饭。
接着在吃饭问题我们有不同意见,乡上书记说在乡政府灶上吃,我们说上边要求在群众家里吃“派饭”,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吃“派饭”。乡上书记再三叮咛村支书:农村卫生条件普遍不好,就不要挨家挨户“派饭”,挑卫生条件好的户安排吧。乡上书记走后,我对村支书说:家家齐过安排,不要挑“荠荠菜”,免得群众说三道四,这也是个熟悉情况的机会。
吃“派饭”记忆最深的事是农村人实诚,派饭“喜欢”看样学样。多年不见吃“派饭”的干部了,所以村民比较重视。大家就喜欢“照样子拖鞋”,上午“糊汤”下午面,花样不变味道变。我不经意中说了一句“酸菜面”好吃,结果下来好几天的“酸菜面”吃得我胃反酸,另一个同志口生疮。村干部知道这个情况后,有一天的午饭终于由“酸菜面”换成了鸡蛋素饺子,我感觉很好,可惜我同行的干部吃鸡蛋过敏。后来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不再吃“派饭”,就常在老刘家吃饭了。尽管“派饭”吃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心里是欣慰的,因为感受到了当时农村人对干部的重视和期待。
其实我们在村上也没有多少事情,能拿出台面的,就是争取了7万元资金为村上架了座“便民桥”,小小一座桥,改变了花园村“一河隔两岸”的历史。
说起“修桥”这个事,也算我们吃“派饭”的一个成果。在挨家挨户吃派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修桥”成为村里人最关注的事情。确实如此,世代一河相隔,孩子上学、大人出行、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每年冬季搭建一次木桥过河,次年夏季涨水就会冲毁。
那时候干部工资就是二三百元, 7万元也不是个小数字,尽管与人家省厅为磨沟村投资二三十万元不能比,但群众关注的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最焦虑的是“过河难”问题,那就先解决当务之急吧。
虽然当时财政比较拮据的,但党委办公室要钱不费多大劲,回趟城向领导先口头汇报,再打个报告,找领导签个字,财政局拨款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人心思齐,说干就干,二十天时间桥修好了。用结余的一点钱,又发动群众加宽了一条进沟的通组路。两件事虽小,但办到了群众心里,他们又是送锦旗,又是立碑纪念,我们挡都挡不住。
那时候,村子里人口还算多,邻里之间关系紧密。哪家有个大事小情,全村人都来帮忙。春季植树造林,我们向林业部门要了树苗,动员男女劳力上山挖窝、栽植、浇水、施肥。偶尔组织一个科普培训,普及一下养猪养鸡和食用菌栽培技术。有时候也配合用工单位,动员年轻劳力外出打工,组织妇女去新疆拾棉花、到关中摘花椒。偶尔晚上与村民们聚在一起唠唠家常,讲讲新鲜事儿。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馨而和谐。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 2017 年,我再次到丹凤县一个叫金月的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这次,情况却大不相同。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不多的老人和孩子,村子显得格外冷清,早已没有往昔鸡鸣狗吠、人声鼎沸的场景。也很少有人给你让水、让坐,更不可能享受“派饭”的待遇。
尽管我们帮助村上制定了五年脱贫计划,帮助所有贫困户逐户制定脱贫措施,也为村上争取了不少资金,但总感觉没有那种付出努力后得到回报的欣慰感,从群众的眼里很难再看到感激和信任,还有因为频繁上门填写脱贫日志打扰人家正常生活后,表现出的不耐烦甚至厌恶。个别贫困户对替他们算收入账不配合,对制定脱贫措施不感兴趣,关心的是给多少钱,你拿没拿米面油。我曾经帮扶的一个贫困户,一次给我打电话说借他300元钱,他要买头小猪养,我给了他钱,但最后发现他一直没有养猪,我知道他把钱花掉了。后来村干部帮他到信用社取钱时,才发现他的“一折通”里还有近两年的低保金没有花一分,让人哭笑不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饭问题得首先解决。村委会办公室有做饭的设备,我们就自带米面油,每周买点家常菜,每天在村部自己做饭,村干部偶尔带点自家的土豆,他们一共四个坐班干部,我们三个帮扶干部,镇政府两个包抓干部,八九个人同吃一锅饭,米饭、面条换着吃,大锅饭的感觉很好,其乐融融,也好利于工作开展。
时间长了,大家都处得来,县上、镇上怎么安排,村干部开会回来,都和我们沟通拿意见。支书是个“甩手掌柜”的,凡事都让我们“做主”。作为帮扶单位,我们也当仁不让,大家商商量量,把135个贫困户逐户分到10个帮扶干部名下,有分有合、各自负责、互相补台,工作算不上多好,但我们扶贫干部与镇村干部打成一片,工作一团和气、干事其乐融融的情况,工作年度评比在上挂单位中还是比较靠前。
后来单位工作调整,我不再去村上扶贫,但几个干部私下还是和我有联系的,他们曾两次“组团”来单位看望我。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偶尔还会在电话、微信和抖音上,用文字或者语音进行交流,共叙那段美好时光,喟叹越来越淡的日子。
回想起 1998 年,那时虽然艰苦,但干群关系亲密无间。村民们对干部充满信任,干部们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如今,时代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可干群之间却似乎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墙”。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扶贫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心灵上的沟通和信任的重建。多么期待那种亲清的“鱼水关系”,以及那个吃“派饭”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日子呀。
作者简介:李向宝,男,生于1968年12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长期在党委办公室和国企综合管理部从事文秘和管理工作。系商洛作家协会会员,商洛音乐协会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曾有多篇散文在《商洛报》《华商网》《世界文学》《陇源文学》《旬阳人网》等平台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