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故城地址新探一一从北周蓝田分县谈起
秦献公6年(前379)设立蓝田县,北周建德二年(573)蓝田县迁治峣柳城,即现址。
至于最早的县治地址,古籍的记载是这样的。
《长安志》:“蓝田故城在蓝田县西三十里”,《资政录》:“秦汉时旧城在蓝田县西三十里”。历代蓝田县志都沿袭了《长安志》的说法。
故城的具体位置无考,后世的人只能猜测,现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今西安市蓝田县西南30里处的白鹿原荆峪沟右岸今孟村镇一带。比如以下地图。
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持这种观奌。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一样。

刘邦进军关中路线图
另一说在今西安市蓝田县西北30里处的华胥镇灞河北岸一带)。西安市志(第一卷)行政建制志秦内史图和西汉京兆尹图,就是这样标示的。

至于历代县志中最为考究的牛志,则是这样推测的。"县西北二十里有小城,相传为县故城,方向里数均不相符,未知是否。"
我最初遇到这个问题,也感到无法把握,莫衷一是。
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倾向于第二种观奌。
在县治迁移今址以前,北周天王元年(557)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2县。又置蓝田郡以辖之。
玉山县辖今蓝田的九间房镇、灞源镇、厚镇、玉山镇及渭南市临渭区靠近蓝田北岭的部分地区。县治在今普化和马楼之间。
白鹿县包括今白鹿原安、巩、孟三镇及县西南石门谷、苦谷流域及岭南部分山区。县治在安村一带。
原县境剩余部分仍归蓝田县。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原县治在白鹿原孟村一带,那么正好为白鹿县所用,又何必搬到安村一带?
同时,缩小的蓝田县也应该有县治,必然是以前的县治,也是新的蓝田郡的郡治,它必然位于县川灞水北岸,华胥某地。
建德二年(573),省蓝田郡,复蓝田县,废玉山、白鹿二县入蓝田。是年蓝田县治由旧址移至峣柳城。
其实,蓝田县城位于县川华胥一带,还有其他证据。
首看先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初以小邑为31县,割蓝田西北部置芷阳县。
芷阳与蓝田的边界在哪呢?大体就是今天蓝田同灞桥区、临潼区的分界。北以郦山为界,西分界于白鹿原上。
汉代《三秦记》和唐代《括地志》中记载,芷阳与蓝田西六里接界。这是的蓝田指蓝田故城。无论是华胥还是故京,其西六里处大致就是今蓝田和灞桥区的分界。
其次看移治前的北魏。
郦道元的《水经注》说:"霸水又北历蓝田川,径蓝田县北(注:按杨守敬《水经注疏》的说法,"也"字诸注家有分歧。朱谋㙔作"也",全祖望和赵一清作"北",戴良作"东",杨守敬赞同全和赵观奌)。《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力蓝君,盖子向之故邑也。"这里的蓝田县,就是指蓝田县治。《水经注》明确指出,北周分县、移治之前的蓝田县治在县川,而不是白鹿原上。先秦子向的封邑就在蓝田县治。
从历史的逻辑说,蓝田县名得自于"蓝"这种玉。因此产"蓝"之地为蓝田,山为蓝田山,即后世所说玉山,而邻蓝田山的谷叫蓝田谷,即今蓝水清水河谷。《水经注》里说,"霸者,水上地名也。古曰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水出蓝田县蓝田谷,所谓多玉者也。"即先秦以蓝桥清水河为灞水上源。蓝田山、水产蓝玉,这样,在灞水下流建城,就是蓝田邑,县域同名,就顺其当然了。
再看分县移治后的唐代以后。
唐时,出长安城,过灞水,赴商洛的蓝关古道,在山北有三个驿站,滋水驿(灞桥驿)、蓝田驿、青泥驿,都还带有先秦的记忆。滋水驿(灞桥驿)纪念秦穆公改滋水为灞水,以纪霸功,并以之名桥。蓝田驿,《长安志》说离今县治二十五里,大体故京位置,明隆庆县志说离今县治为三十里,大体华胥位置。,明显以蓝田故城取名的。而青泥驿同北魏青泥城有关。
明清时,北乡即蓝田西川及相关绣岭为故城乡,说明那时的人,还有蓝田故治在西川的记忆。
近来,我研究县川的历史,发现县川的开发顺序是从西川到东川。这同蓝田县治先在西川,后移至现址完全是一致的。
(地图选自网上,表示感谢)
